阅读完这本书,全身不适。
这本书豆瓣评分9分,好评如潮,催促我赶紧买纸质书认真阅读,但真的开卷后,有被作者的“傲慢”吓到。
作者博朗群书,是一位资深阅读者。提到的阅读者、文本、情境的三角关系也非常认可。全书在介绍阅读方法的分类以及怎么运用、最后开出了书单。
不适感来自哪里呢?我想可能是阅读不同于医学,不是说这病有几种分类,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就完事。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而作者将阅读方法分类后,再告诉大家,什么样的书应该用什么方法,本人非常不认同。阅读同样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快慢或精略,取决于阅读者的“动机”,不可生搬硬套。
新书or旧书,原文or解读?
另外作者谈到,应该读写作者是1960年以前的书,因为盖棺定论了。我是深深地不能理解。
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高速变化的时代,有新思考或新研究,为什么不能去阅读,而要等到“盖棺定论”,或者说过时了之后再看吗?
以《资治通鉴》为例,这是古文学的经典之作,帝王学习之术,但里面的信息不全是准确或正确的,里面夹杂了很多司马光“儒学”思想的私货,而且随着最新考古结果的更新,很多事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发现没,哪怕是对于历史上的事情,也是现代学者比当时的学者更有发言权。这是因为现代学者的思想更全面、偏见更少,而且掌握更先进的研究方法。
那我们就不读了吗?要读,因为《资治通鉴》流传多年,早已是中国的文化语码,那一定要读原文而不接受解读文吗?我觉得不一定。
我个人就非常推荐《熊逸讲通资治通鉴》,因为,那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你让我现在每天研读《资治通鉴》原文,抱歉,我做不到,就像作者说的,我不是那种可以不凭借任何工具就可以直接读懂古文的“专家”,我只是一位想读书明智的阅读者,想做一位智识谦逊的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阅读专家。
好书or坏书?
书籍有优劣之分,但不能称之为坏书,我个人觉得是目标对象不同而已。
有些书写得粗浅,可能对标的就是“困难的阅读者”,有些书够经典,阅读对象可以涵盖更大的范围,仅此而已。同样的研究课题,我们都允许有不同的结果,为何书籍就不可以有观点粗浅之分,存在即合理。
这书虽然有不认同的地方,但我仍不觉得这是本坏书,最后列出的书单,可以作为部分主题的选书的参考,往作者高高在上的阅读地位再进一步。
退一万步讲,确实存在坏书,那我们阅读了又何凡,没有好坏之分,如何对比,阅读了坏书才能体会好书的珍贵。人在成长路上,你不能把所有的坏经历统统避开,只选择最有效的经历,先说不可能,也不合理呀。你只要甜不要苦,最后你也尝不出甜了。
封闭or开放?
通读下来,作者给人的感觉--封闭,虽阅书无数,却让他高高在上,一种俯视众生的感觉,新书别读了,读旧书;解读别读了,讲原文;这书用这方法读,别用那方法……
就像是现在已发明了更先进的生产工具,但作者强调,还是用原来的吧,因为“它”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它”很好,而现在的,可能更好哦!
作者推荐的书单,有感兴趣的,当然可以阅读,那是人类智慧的瑰宝;但现在的新书,有感兴趣的,也可以读,可能新书的光芒更适合你的“眼睛”。
读书不能以书为本,需以自己为本,以修炼认知感为本,所以高水平的阅读应该是全覆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