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侠麦克元
这个社会病了,所有人都得了一场精神流感!
这样的一句话,着实让我精神为之一震,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才会让人如此的被动无助,仿佛人活着的意义就没有了。
我们在品读这句话的时候,不如把时光回到那个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年代,尤其社会主义的国家,简直就是一场惊雷。谁曾想,能够如此强大的国家,所陨落就陨落了,那就是前苏联的解体。
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能够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成为历史的迷烟。它的解体,让很多国家丢失了前进的动力,甚至进入了动乱。而那些解体的国家,现在还没有缓过劲来,如此算来已经30多年了。这后遗症的时间并不短,影响更是不小。
回望苏联解体这个历史时刻,并不是突然的发生,而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才在1991年12月26日当天发生。
一个发着烧的家庭,一个狂热的世界,正等着一颗神奇的药丸和微小的爱。
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仅是“苏联解体”这四个字而已。但是生活在这个国度人,遭受的却是难以现象的。
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2018年,出版小说《彼得罗夫流感》引发轰动。这本并不算大部头的小说,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悲剧。作者的不仅仅是作家,还是机械师、水管工,记者和翻译。
从读者中走出来的作家!作品先以连载形式发表于网络引发轰动,因小说所涉话题影射俄当下从而引发热议,成为当代俄语文学最瞩目的明星之一。
一部富有洞察力的小说,不仅关于俄罗斯,而且是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众所周知,这不仅限于俄罗斯。
《彼得罗夫流感》就像一个困惑的梦,它可能会变成一场噩梦。怪诞的场景揭示了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气候。
后苏联时期的叶卡捷琳堡,一种可怕的流感正侵袭着彼得罗夫一家。家庭成员各自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彼得罗夫是一个28岁的修车工,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业余漫画家。他患上流感后,在酒精和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危险地行走在谵妄与癫狂之间,犹如在神游。于此同时,他的前妻彼得罗娃正试图遏制内心积压已久的杀气。
人被无助的感觉、被压抑的梦想撕裂。流感只是隐喻的后苏联时期社会,尤其是“锈带”老工业区的破败现状描绘成一种众人难逃的传染病,通过一场流感影射弥漫在俄罗斯普通人中的失落与焦虑。
苏联解体后,几代人的信仰化为泡影,在痛苦的社会转型期中,普通人陷入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每个人为梦想的破碎付出代价,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彼得罗夫狂热的大脑中,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记忆碎片与西方流行文化的碎片交织,意识形态与广告并存,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流行乐队相遇。人们徒劳地寻找道德的力量,而活在“二手时间”里被边缘化的人则在不安的现实中游荡。除了书中的黑色幽默和精彩的对话,从中反应的后苏联事情人们的精神面貌也不容忽视。
这部小说不仅关于俄罗斯,而且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