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福格先生是我少年时期的偶像,他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两个特点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对时间的规划和掌控,二是坚决不抱怨。福格先生总是勇往直前,永远在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现在逐渐理解了这种心态背后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比如斯多葛学说的“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以及成长思维和积极心理学等。这些理论为“与其抱怨不如行动”提供了支持。
事实上,我至少写过三次关于福格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在09年,从育儿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福格先生是给小丘进行绅士教育的最佳榜样。我大约已经接触这个故事25年了。我读过中文版,看过DVD,还给孩子买了一套CD。对情节非常熟悉。即使是阅读英文改编本这样词汇量只有3000的版本,我依然会紧张兴奋,这真是神奇!
这本书的魅力可以用三个方面来概括。首先是“不抱怨的世界”。我的偶像福格先生永远平静,从不抱怨。他总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神经系统。其次,我非常向往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背后的原因是节制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的精神修炼。第三,福格先生展示的勇敢、果断、诚实、慷慨和浪漫正是我希望我的儿子具备的纯正的英国绅士风度。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至少100年。作者儒勒·凡尔纳的生卒年份是1828-1905。现在交通工具非常发达,80天环球旅程已经显得有些老套。更重要的是,我所欣赏的福格先生的优秀品质在现代社会似乎也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我不知道到了我儿子的年纪是否还会喜欢这个故事。
第二次写关于福格先生的文章是在18年10月,从分析文学形象的角度分析。福格先生给我的代入感非常强烈。从年少时起,他就注重守时,生活有规律,计划周详,面对重大事件时能保持冷静,喜怒不形于色。这些特点伴随他大半生的成长,包括一些负面的孤僻和刻板。故事的设置非常巧妙。这部1872年连载的小说遵循了西方文学中的“旅行”模式,以打赌串联起世界各地的几个典型生活场景,不同文化带来的冲突成为转折点的理由。侦探一路跟随主人公破坏也增加了张力。在接近结尾的时候,主人公认为自己彻底失败,失去了一切,结果却发生了反转,赢得了全世界,实现了大团圆结局。人物的发展非常丰满。福格从刻板的孤僻到释放内心热情,深刻反思自己在面对打击时的表现,最终心灵得到了完善,与公主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题材也具有足够的奇观性。在1872年,“八十天环游地球”这一创意无疑是令人震惊的热门话题。故事中涉及了印度的殉葬仪式、香港的鸦片场所、日本的艺妓表演等东方秘闻,这些对西方读者来说具有绝对吸引力。时间的拉长也给我带来了新奇感。
第三次是现在。不得不说,我周围的很多人都在抱怨。我可能无法远离某些人,只能感慨我一直努力“戒掉”的是生长在原生家庭的“抱怨”因子,以及对这种“抱怨”的抱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