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老大哥”其实潜伏在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
第二段: 读《1984》是一次对大脑深度进行锻炼的过程。仿佛一个久了不用的机器,被牵引着一点点动起来。先是察觉到生活中不对劲的地方,再是大胆地在心中密谋反叛,于是乎抱着视死如归的壮烈心态准备干一番大事,随后事情败露心头大石落地,本以为这便是最终结局,最后却直到残忍地亲手抹杀自己的存在才算结束。存在这个概念因为人类才有了定义,正如奥布莱恩所说,只有当人类掌控世界时,人类所建立起的执政党才能赋予万物存在的意义,其余一切个体,都不能说自己存在。这是一个抹杀个体意识的世界,只有“党”不朽。
第三段: 对个体来说保持自我意识的东西是什么我从没想过是历史。《1984》中通过篡改历史来达到对民众思想的控制,没有反动行为的参考,于是无从对政权形成颠覆,这对于掌权者来说莫过于一种最根本且快捷的方式。可以不断被“订正”的历史让大洋邦所有人民的思想都被牢牢掌控在“老大哥”们的手里,谁控制了过去,便是控制了未来,没有比较,人们便可以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当下便是所有时间长河里最好的时代。于是消灭一切因生活质量变化产生的叛乱思想。这是一个严谨且完美的闭环关系。
第四段: 再说说这个故事里最精妙的语言——新语。人们通过删减来创造一门专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语言,删到最后,所谓“不正确”的思想再没有语言可描述,于是从源头上阻止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诞生。这个方法看似和维持权利掌控毫不相关,却是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这种消灭人类自我意识的方式比起电幕的监控、思想警察的威慑和仇恨训练来得更柔和、缓慢,但如同温水煮青蛙,站在局外看实在是细思极恐。新语的诞生让文学彻底消失,思想的维度只有线性、单一一种选择,于是本能消失。人类的脑袋成为了上位者们细心调教好的一台台机器,再也不会说出对他们不利的话,不再具备或许都认为这“离经叛道”的两人终于迎来了被“蒸发”的时刻,但后续却远不止于此。“党”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高压政府高明的部分在于他不仅要排除异己,更要让这些另类在死去时已经彻底自我消灭了心中反对的声音。“栗树荫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在《1984》里没有视死如归,没有悲壮牺牲和忍辱负重,有的只有一个曾犯下思罪的人所有发自内心的忏悔和充满感恩的死亡。但凡是人,无论高尚还是卑鄙,都有自己要珍视和守护的东西,这东西可以让他有反抗的动力和勇气。可只要被思想警察抓进了仁爱部,这件东西就永远从你的思想深处抹杀,因为但凡是人,还有一个自己最恐惧的东西或事情,而这东西就藏在101室,“党”用这个残忍的实验证明了恐惧可以打败一切热爱和信仰。折磨到了最后,你失去所有反抗的理由,毫无负担地说出“2+2=5”,“改造”宣告结束。
第六段: 那么这最大的“反派”们费尽周折所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奥布莱恩所说的“权利本身”,就是将鞋踩在一个人脸上,并且永久踩下去的感觉。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权利的渴望,至少也拥有对于一件事的掌控欲望。只不过《1984》里的上位者们利用各种手段将这种人性深处的低劣牢牢抓在了手心里,他们用营造给群众的虚假希望实现了阶层的完全固化,而他们本身的逻辑完美自洽。温斯顿作为一个异端分子都无从指摘他们思维模式里的漏洞,因为更可怕的事实是他异端思想的来源便是这些“思想警察”,他的哲学永远不可能说服他习得哲学的源头。
第七段: 与其说《1984》是一本政治色彩浓重的反乌托邦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深入透彻的人性揭露小说,因为他对政治的预言有可能失败,但对人性的剖析却永远刀刀入骨。
第八段: 我们或许每个人都曾自诩为温斯顿,自傲一些的或许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奥布莱恩,离经叛道的觉得能在茱莉亚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人人都爱老大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