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很好,以具体作品和段落拆解了文学创作中的十二个重要话题或元素,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展开这些主题。其中很多话题都很有趣,比如意义感、衰老、自我,读起来很精彩。
然而,全书注重提供视角,没有出现特别启发我的观点。我读完后只觉得像轻舟泛过,没有目的地阅读完了全书。作者有两个明显的倾向,我对此有些异议:
一是认为“日常”比“意义”更重要。对我来说这种说法有些笼统,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对真实生活的宽广视野,而“意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被赋予的、存在虚无可能性的心理满足。这种观点往往是正确的,但总给人机械唯物主义的感觉,尤其是将阅读和打牌进行对比时。我感到这种想法更接近于“反个人主义”,只有放弃对自我世界意义的偏执追求,或许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二是更倡导纯文学的视角。原文中提到:“不是一上来就限定在性别、政治的框架里”,这样的表达让我有些不适,尽管“框架限定”和“女性主义底色”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哪怕常被人误解。最近我越来越理解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之间的差异。然而,假设能够去除所谓的“限定”,那纯文学的“默认”会是什么样的,也许是我无法接受的,即将女性天然漠视当大多数读者都是普通读者而不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时,文化批评或许比文学批评更能展示个人思辨的时代进步(这也是背后不够优雅的一面)。越是讨论,我越觉得这种观点存在很多模糊不清的空间,而不是非此即彼。
当然,这并不是这本书和作者的问题,而是我这两年对文学进行重新审视的结果。用林奕含的一句话来说,文学是否是一种巧言令色,有时候我觉得其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只是我决定选择探索世界的另一条路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