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巨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行为和人际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波伏瓦的童年时期是一个受伙伴影响、走向自由之路的时期。五岁半时,波伏瓦被父母送入一座天主教的私立学校就读。九岁时,班上来了一个名叫伊丽莎白•勒•可因的新生,她的出现让波伏瓦体验到了一种全新且美好的东西。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勇敢、自信、叛逆的勒可因敢于打趣老师。有一次钢琴演奏会上,她弹奏了一首尚未完全掌握的曲子,当别人都认为她会被训斥时,她转向母亲吐了舌头。这个举动让其他女孩和老师感到惊讶,那时看来是一种出格的行为。而波伏瓦的家庭则不允许她这样做。勒可因在家里可以尽情奔跑,即使弄坏家具也不会被批评。她的母亲允许她独自外出。这与波伏瓦家庭的教育相比截然不同。勒可因具有天赋异禀,做事冷静从容,而波伏瓦则给人一种认真勤奋、缺乏趣味的印象。尽管两人性格不同,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书籍的热爱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联系在一起。波伏瓦的母亲虽然对勒可因的行为感到震惊,但她知道勒可因家庭是名门望族,家境富裕,而且和他们家一样是天主教家庭。所以,她没有阻止波伏瓦和勒可因的交往。波伏瓦和勒可因在一起变得更加快乐自信,两人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班级排名相近。她们总是在一起,老师和同学们都戏称她们为“连体双胞胎”。两人的情感非常浓烈,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波伏瓦逐渐走向自由。后来,勒可因恋爱了,但她的父母反对使她生病倒下,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几天后,她离世了。勒可因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然而上帝并没有给她应有的幸福。从那时起,波伏瓦心中彻底丧失了对上帝的信仰。她觉得相信自己比相信上帝更为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她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事实证明,她非常成功。她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也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著作《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