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之中在一个书单中看到本书的推荐,因为一向对考古和历史充满兴趣,立刻被吸引。以为本书是一部严肃文学,读着读着就开始抱着审慎的态度浏览,私以为书中只需要讲述开启定陵的过程和涉及的历史便足够,但是作者东拉西扯,内容延伸得过于遥远。对于补充的历史细节部分,我抱着质疑-不耐烦-合理的态度,从过于戏剧性的描述可以猜到某些内容应该是作者结合历史主观揣测的产物,在阐述万历朝的内容时有时作者过于发散,让人觉得偏离主线,实属不必。反而介绍赵其昌下放时在古墓写作的经历更具可信度。因此过于夸张的阐述没有必要,反而相关人员亲身经历的事件更具可信度。
每次旅游,博物馆是必去的地方,在博物馆我更喜欢看金银玉器,对书画卷轴、丝织品走马观花,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相关知识,金银玉器可以欣赏形状、材质,外行人也能饶有兴趣欣赏,对于书画和丝织品,若不了解相关背景,是不懂它的价值所在的。
在北京旅游时安排了明十三陵游览,但是由于在大宫门提前下车导致未能前往,当时本来想和其他游客一起往大宫门入,但是门口闲坐的当地人不知是故意吓唬想让我们打车还是真的好意提醒,说:“没见过活人从大门入的,主干道是走死人的”,让我心里直打鼓,最后考虑回到市区的时间,决定打道回府,成为北京之旅的一个小遗憾。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定陵的发掘过程以及它的历史价值有了一定了解,相信之后再去定陵不会只有猎奇心理,而是带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定陵发掘曲折经历的神伤,默默品味这段历史。
考古是一件严谨的事,历史是需要考究的,对历史不了解参观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有了一定储备再看就是深刻共鸣,为过去精湛技艺拍案叫绝,为考古人员挖掘维护致以敬意,更多地则是深入了解中华大地的波诡云谲,看历史的走向,文化发展的脉络。
最近非常热点的事件是大英博物馆藏品被盗,再一次激起了国内要求英国返还文物的民族情绪高潮,B站上甚至出现自媒体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文物的曲折逃离之路,激起许多网友的爱国情绪。本书揭露了定陵的曲折挖掘过程,落后的硬件条件,动荡的政局,急功近利的人心,让定陵的挖掘雪上加霜,本书为考古挖掘、文物保护提供另一个思考的维度,一般而言我们都认为挖掘、研究是一件具有价值的事,但是同时需要思考的就是文物保护问题,不能为了挖掘而挖掘。之前网上总是有一种言论,认为秦始王陵需要挖、长陵需要挖,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国的陵墓考古贯彻的是保护挖掘的宗旨,抢救文物为主,这与盗墓有着本质区别,而定陵的挖掘教训进一步肯定了国家考古宗旨的正确性,在没有技术条件支撑的情况下,贸然挖掘就是糟蹋文物。同时,此时也能辩证思考,当年为外国侵略者掠夺地文物,如今安然躺在玻璃柜中供世人参观,若是在当时的国内,是否还能安然保存呢所以,事情的一体两面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事。
文物修缮保护是十分值得尊敬的职业,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精美文物,都是文物保护工作者投入巨大心血的产物,《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为这个行业揭开一角。看到定陵中各种文物氧化、露天堆放、皇帝棺木丢弃、焚烧尸骨,只觉得心里梗得慌,那是无知、愚昧与暴力带来的人类文化损失,从书中的描述可以一窥那个年代的悲惨与荒谬,也为人类文化的损坏哀悼。
书中宋庆龄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定陵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我为她的这种文化大局观所折服,我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自豪,同时,也需要明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需要保持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平等看待其他文化,它们都是人类艺术的宝藏。
总而言之,本书可以当做一部历史小说看待,通俗讲就是图一乐,主线部分可信度高,其他部分略微浏览即可,但本书所传达的“风雪”含义需要细细品味,曾经由于客观条件与政治环境,让定陵的文物遭受风雪摧残,今后,新时代共和国的接班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考古观、文化观和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珍贵文物能够“免遭风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