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倾覆。这漫长的近千年历史在西方史学界被称为中世纪,也被称作是“黑暗时代”。
“中世纪”这一概念在我们惯常的思维里,可能包含以下关键词:教会、骑士、封建、瘟疫。我们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大概是黑死病肆虐之下的欧洲尸横遍野的残酷景象,也许是背着十字架的骑士们行进在十字军东征的路途上。可以说,中世纪留给人们的普遍观感,是一种凋敝和灰暗的颜色。
李筠教授的《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这本书在扉页上打破了我们先入为主的偏见:“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她提纲挈领地指出:“中世纪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最好的思想试炼场。”正如她所说,这本讲述中世纪历史的书籍,摈弃了云山雾罩的历史术语,也将难懂费解的历史纠葛抛诸脑后,她化身“文化导览者”,将中世纪的几大关键词带领读者展开了一番身临其境的观赏之旅。通过她高屋建瓴、流畅简洁又清晰易懂的娓娓道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那个蒙尘千年的灰色历史,像一件被精心擦拭过后的光洁如新的银器,焕发出迷人而独特的风采。
此书的前言,李筠教授列举了为什么要阅读中世纪历史的三个理由。其一,中世纪是现代世界得以诞生的直接母体。首先,古希腊罗马灿烂的文化是中世纪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传承下来的;其次,现代西方国家是在中世纪形成的。不理解中世纪,就很难理解基督教,也就很难理解西方文明的灵魂。最后,现代世界多元性的根在中世纪。没有中世纪的多元性,现代世界的多元性几乎出不来。其二,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在中世纪。中世纪是一个历史遗产、文化传统、宗教派别、政治建制、政治势力、经济成分都异常多元的时代。其三,中世纪有自身独特的外部标识和内在特点。中世纪的最明显特征是:主体人群是日耳曼人,文化底色是基督教,社会政治制度是封建制。
通过维京人、骑士、传教士、爱欲、女巫、炼金术和黑死病这七个关键词拨云见日,让我们先扫清了覆于传统观念之上的迷障。从第二章开始,李筠教授分别选取了中世纪博物馆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大关键“藏品”——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和城市。每一章节又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拆解和组合。不仅通俗有趣、而且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历史,会让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