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我特别反感一个现象,导演要把电影署名为自己的作品——某某某作品。这个风气太坏了。凭什么是你的作品我觉得都是自大狂。你看外国电影,除了艺术片导演偶尔会这样,一般都不会这样。科波拉拍那么多电影,没有一部作品这样。斯皮尔伯格也不会。中国导演就会。 李翔:也是为了塑造导演的个人品牌吧 芦苇:说好听是自恋,说不好听就是狂妄。凭什么投资人掏钱是你的作品而且电影本质上是一个集体创作,怎么成你一个人的作品了还有编剧,还有摄影,还有美工美术,还有演员,还有音乐,这是大家的作品。这个风气很坏,不正直。 李翔:这个风气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芦苇:大概是从2015年以后开始的,以前还没有。 李翔:您有跟别人表达过吗 芦苇:好像没有,也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的话你完全可以发表,一发表他们大概也就知道我反对这个。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竟然不知道芦苇何人。
可恶!
现在我们提及哪个电影,后面必然跟着是“哪个导演的作品”,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芦苇指出了这tm是一种歪风邪气。
可我们被歪风邪气侵染已久,并非久在兰室不闻其香,而是久入鱼肆不闻其臭的臭。
如果你也认同芦苇的观点,这本书就值得一读,芦苇此人,就值得结识。
原来娱乐圈还有人有嗅觉,我们我觉得一个好的采访是挖掘出受访者的痛苦是什么。
芦苇有他在面子上的光鲜,他是《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电影的编剧。
《霸王别姬》剧照 《活着》剧照 《图雅的婚事》剧照
但芦苇的痛苦随着采访的推进,被展露于书面——未完的工作。
李翔:在您已经完成,但是没有拍成电影的剧本里,您渴望哪些可以拍成现实中的电影 芦苇:我当然希望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剧本都能拍成电影,还是渴望用电影跟观众交流,来印证自己写得好不好。它的价值必须通过观众来体现。我的剧本大概有五分之三都没拍,拍出来的还是少数。 李翔:这是编剧的宿命吗 芦苇:是中国编剧的宿命。
这是芦苇的痛苦,也是走上编剧这条路的痛苦。但这是一个极为好运的编剧的痛苦,此行业中其他同仁的痛苦可想而已。
芦苇:我所有的作品都希望拍出来,因为投入了心血,我觉得有价值。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芦苇的勤勉与专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推敲与考证,而这些看不见的心血,不知道哪一天能与我们普通观众见面。
而这些“未完的工作”,是芦苇的痛苦,也是我们普通观众的痛苦。
如果再加一条阅读这本书的理由,阅读即投票,那些诸如《霸王别姬》一样的作品应该越来越多,芦苇值得被看见。
p.s.延伸阅读《契诃夫选集》、《阿拉伯的劳伦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