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不过尔尔”。这是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脑袋中蹦出的最久的一句话。少校、老保长、“我”、父亲、小瞎子以及书本中出现的各色角色说到底,不过终究是一抹黄土。
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命运会让一个人平步青云,转眼又坠入泥土里,泥泞中,也难免不会长出新的花朵,而最终,都将烟消云散。
书中的角色姓名出现的不多,记忆中唯有“上校”等少数人出现过正式姓名,多数情况都以外号、称号代替。这样写一来能使角色有直观映像,而来也让书中的角色可以对应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与世界。没有名字,人人皆是书中角色,书中角色的性格也可以对应身边的人,只是经历完全相同罢了。
不过这本书在我看下来,作者想表达的主旨并不突出,在文章的末尾部分作者首次提及“人生海海”这个词,虽然前面是在描述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人生,但很显然,《人生海海》角色的关键程度或者起到的作用作者并没有很好的把握,甚至有些混乱。
如“我”,在文中前部分大多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去展示“爷爷”、老保长、父亲等尤其是上校的故事。在一开始看来“我”像是读者有主观的观察镜,而文中多次以第一人称视角排除了上帝视角的干扰,故事情节设置的很巧妙。如“爷爷”告密上校的位置导致被捕。但文中莫名写到“我”因为爷爷出卖少校而出国逃避别人的欺侮,先不说这个情节是否合理,书本从此变成了“我”为主角,过多的讲述了关于“我”在外国的故事。故事当然不是不能讲,只是这样一来,会导致读者注意力分散。
原本讲述的是上校在“我”的小村庄发生的事情,展示在历史的洪流下,村庄里每个人的人生,但文章突然笔锋一改,抛开了原本耕耘的土壤,转而写我在国外的生活,一来二者毫无关系,二来不同的文化导致在阅读时处于背景逻辑割裂的状态,使得在后期的阅读中无法过多的集中注意力,许多情节草草了之。
究其根本还是作者没有意识到角色的作用,如一直发挥“我”的观察性作用,把场景缩小在村里,不去调度这种大场面,或许会更好。其次,留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是“鸡奸犯”的问题。小瞎子在被上校割断手经脚经后,成了废人,最后因为学会了使用电脑,阴差阳错的和“我”有了联系,两个人讨论起“鸡奸犯”的问题。
作者在这设计了这个话题,我觉得原本可以完成很丰满的角色塑造,这一贯穿文中很长的话题,终于要迎来大结局。小瞎子说上校并不是鸡奸犯,而我的父亲是。原本看到这,我有为之一撼的感受,可是,作者却又通过上校后期妻子留给我上校的金子做的手术刀及工具,打破了父亲是鸡奸犯的结论。
这样一写,让我颇有含糊不清的感受,这种含糊不清不是因为留白造成的,而是作者好像自己也没有想好关于角色是否该这么塑造。按照个人的逻辑而言,闲言碎语就算不登大雅之堂,也终归有其出处,如果将父亲写成鸡奸犯,结合其与上校兄弟般甚至在文中有展示出过于良好的关系,或许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