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虐记》的阅读体验并不愉快。由于没有阅读前了解概要的习惯,仅凭书名,误以为小说会主要描写犯罪过程的行动,但实际上,严格来说这本小说里并没有对这场“诱拐监禁”案件的过程进行“重现”。
小说从“被害人”丈夫的信件开始引出了故事的主线,但主线内容以小说形式呈现且叙述视角为第一人称,这造成了案件过程中的真实性是不定的。作为叙述者的“我”,究竟展现了多大的真实,这始终是一个未知数。在本书中并未出现第三视角的补充,这也使得阅读过程中,作为读者始终无法放松警惕和怀疑。这种心理又恰好与案件描述中的心理医生、围观群众们的心理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共通,即对于案件真相、受害人遭遇以及所有当事人动机与心理的怀疑。这种怀疑实际上也对“我”本身施加一种残虐的力量,甚至可能更甚于犯人对“我”的虐待。
小说中除了“我”与犯人以外,令我在意的是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可能有偷窥行为的谷田部。小说结尾提到了关于谷田部与健治之间的关系和谷田部房间的壁柜里是否真有窥视孔的问题,由于栋建筑已经不复存在,这些问题无法追究。但对我而言,谷田部更像是一种象征,是“我”对于身边那些窥视目光的凝结具象,从而让自己对于这种虚无目光的厌恶和痛恨有了一个实体出口。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另一个叙述者,也就是“我”的丈夫,一个标签为与”我“一样沉迷于好奇和想象的男人。除了“我”的小说以外,本书其他的补充就是丈夫的信件,所以整本书存在两个叙述者。如果其中一个叙述者的描述不可信,同样应该怀疑另一个叙述者所叙述的准确性。基于此,“我”的失踪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我更倾向于是“我”的小说给丈夫沉迷的想象带来破碎,从而造成了我的失踪,又或者丈夫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整本小说中无论是文字还是第一人称视角,各种元素都在叫嚣本书内容的不真实性。当读者打开第一页期待着真相,直到最后一页,读者看到的都是虚拟的,或者是虚拟与真实交织的假象,这何尝不是一种残虐。这也可能是作者的目的,毕竟爱好推理阅读的人也许也拥有一种窥探和想象的好奇心,就像围绕在“我”身边的那些好奇目光一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