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都在描绘一个"此在"的过程。此在有别于存在,此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being"的过程,"我"是在无数次的经历和无数次的迭代中变成"我"的。这个过程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其结果可能是泯然众人的,也可能是独树一帜的。
在这本书中,皮囊是顶不重要的。"具有与众不同之大特征"的人在"我"的视角中看不清脸;长着相同脸孔的人一会儿是厨师,一会儿是保安,一会儿是汽修师傅;而"我"自己,时而是我,时而非我。从这个角度讲,"我"的每一次旅途,既是我的旅途,也是其他个体与我走上相同路程作出相应选择的人生。那么,什么是顶重要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几个贯穿全书的点是我特别喜欢的: a.将"生"的试炼看作一种诅咒,将面对诅咒的解决办法还原为"生"。 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结合海德格尔"被抛"的概念,这故事在"我"的主体意识上来说是一个"被动-主动"的过程。"我"被动承受了造访人间的"生"的结果-"我"主动创造了坠落人间的"生"的肇因。
两者的机制是完全不同的。通常来说,大部分人会希望将自我和自身之外的某些人或物合为一体,以求获得个体缺乏的那部分力量。这就类似于为了代替始发纽带,必须去不断寻找新的继发纽带。灯绳上搭载的就是继发纽带,"我"通过"寻找-斩断"这两个动作,完成了对旧自我的探寻的新自我的建立。 b.对恐惧的刻画,实际上是对自由的刻画。 弗洛姆有本书叫《逃避自由》,里面写了机械趋同的概念。"这种特殊的逃避机制是现代社会里的大多数常人所采取的方式。简而言之,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人对他的期望,我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了,意识里的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
恐惧实际上是一种担忧,我们恐惧的不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害怕、担忧的其实是一种未知,是一种预期。对恐惧的逃离让人本能地投入大众的怀抱,投入约定俗成与现行标准之中,这当然更有安全感,人不再孤独,不用焦虑,但人就此失去了自我。 c.对凝视的描写。 这是书籍封面上显而易见的元素(我这本在比较正中的位置,是眼睛,不是把手)。
凝视有很多个面具,可以表现为期许,也可以表现为规训;可以表现为现实权力,也可以表现为思想钢印。abc三点实际上是同一点,我们总是笃信自己一切行为的动机等同于普世意义上驱使我们行动、感受并为之思考的动机,但如果我们决定放弃这种普世意义上的标准,很多无解的问题从本质上就消解了。
透过这本书,我觉得作者对于反凝视可能是持积极态度的,我个人也是抱持着一种乐观的。我始终认为,只要我肯,你融合我的同时,我一定也在同化你,或者更进一步,打破你。 d.母系力量甚至拯救者。 我觉得故事里的"学姐"不仅仅是"我"心动仰慕对象的简单化身,她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引领"我",叫醒"我"的作用。这个女性形象也不仅仅因为"我"可能是男性而必须去塑造成女性,更多的可能是代表着母性。
这种母性代表着一种最初的,庞大的,厚重的力量去抵抗"基因中烙印着的古老的,原始的,本能的恐惧"。这种力量支撑"我"成为主体,也许同时能够让"我"看明白:我是自己的主体,但我是大自然的客体。
其实重要的意象我真是舍不得剧透,否则看到最后就不会大呼"好家伙"了。up说做内容,我是信的。真的还蛮惊喜的,书里杂糅了很多元素,很多观点,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塞进这么多东西,这个处女作是非常合格的。但同样也是因为文字体量的限制,个人表达和大众表达之间的取舍稍显失调。不过这也是我对我写的这篇读后感的疑虑,怕我表达不清楚,怕看没看过书的都看不懂……
凭我的能力也就能看出这些共鸣了,故事精彩,内核不可谓不雄厚,反正我收到书之前扎扎实实听了7个小时的海德格尔。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