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全都是蛆虫,只不过我相信,我是一条会发热发光的蛆虫。”这是他真实心态的写照:绝望与自负,悖谬与抗争,终生交织。
几年前在安东尼·斯托尔的书籍《丘吉尔的黑狗》中我看到了一位天才首相,他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并且在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
这本书中斯托尔从丘吉尔的童年开始追溯,审视他后来的精神状况,究竟有怎样的诱因。年轻的时候,他曾感觉一片黯淡,被黑色的忧郁所笼罩,老是说“我完蛋了”,甚至担心自己从月台跳下。另一方面,他常常情绪暴躁,时刻无法闲下来,渴望政途或战场上的功勋。
东尼·斯托尔说从病理学而言,这是躁郁轮替的双向障碍。在现代很多人对于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疾病并不陌生,但为什么这类会成为当下很多年轻人无法回避的心理疾病。
生而为人本来就有各种情绪,加之早期经历不同的家庭环境,让很多人对原生家庭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审判情绪。虽然童年对我们的性格的发展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后天学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甚至对于我们当下的幸福指数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助力作用。
在安东尼·斯托尔的书籍《完整人格的塑造》中,他以自己的咨询经验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家庭教育、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作者认为,家庭教育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如果心理健康,能以尊重孩子的方式正确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有很大可能成长为独立、健康的人。反之,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则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回看丘吉尔的童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忙于觥筹交错的年轻母亲,与沉于建功立业的父亲很少陪伴在他身边,对孩子鲜有关注与鼓励,反而是奶妈倾注给小丘吉尔所有的爱。
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成年后的心理与性格产生影响。疼爱、拥抱、陪伴,这些举动会使年幼的孩子产生活泼的自我价值感,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延续乐观与希望:这个世界尽管存在阴翳,但终究值得期许,可以安身立命。然而,不断遭到拒绝与冷落的孩子,即使在未来拥有过成功与快乐,却始终被自我怀疑所困扰,难以得到满足。
斯托尔曾追溯了牛顿的幼年,将牛顿的病态特征可归因于早年所处的环境,包括他的早产、幼年失怙,以及后来的见弃于母亲。但这却激发了他的潜能,成为非凡成就的助推器。
在作者看来,丘吉尔也是如此,由于父母的冷落与疏忽,丘吉尔内在的自信资源遭到了剥夺,这造就了他一生的忧郁性格。
所以,童年时未完成的心理成长,可能在成年时依旧对人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神经症等心理问题。斯托尔建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学会接纳自我,停止消极投射等,以便使来访者在治疗过程结束时完成自我实现。
环境对个性的塑造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它是后天的。一个纯粹的人,在与人、事、物的互动中,慢慢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会待人,学会自律,遵守纪律,养成健康的个性。其中,校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影响最为显著。
斯托尔认为成熟的人际关系也与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一个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当一个人认识到他人是独立的个体,学会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能够去除从他人内摄到自身的人格特征时,才可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可以说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认同、内摄、投射、解离等心理过程如何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他引述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等经典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让我们大众全面了解如何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其丰富的案例也可以让专业的咨询师在工作中有所借鉴。
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荣格认为“我的一生是一个无意识自我实现的故事。无意识中的一切都寻求着外在的表现,人格也渴望着从无意思状态中发展起来并不仅年幼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只要我们活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