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民间”,民间总是处于被遮蔽,被漠视的状态,但它仍然存在。真实民间状态需要知识分子“解蔽”。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点和漫想,简单记录下来。精神爽快,启蒙光(洞穴之喻),月光也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性意义。一个伟大作家不会回避时代主题,他要包容、穿透这个时代的主题,使自己的思想超越这个时代的共识。鲁迅在深入时,不仅做到了这个时代的共名(五四爱国反帝反封等),还类似“心灵辩证法”——能够抓住一种感情向另一种感情、一种思想向另一种思想的戏剧性变化。他发现人本性有野蛮因子,有吃人的遗传性,这开启了“人的忏悔”主题,也是对时代共鸣的一种超越。研究虚无——周作人作为一个人文知分子的民间立场。巴金作为一个安那其主义者,有着自己的立场,最根底的其实就是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巴金的《电》与沈从文的《边城》,这两部同时产生的文学史上的杰作,意味着1930年代的文学终于从共名走向了无名、从启蒙转向了民间,一部是启蒙文学的发展极端,一部是民间世界的新的展示。”巴金讲真话抒真情,沈从文在民间立场中发掘人生理想,浑然天成,万象归一,路径不用非黑即白。《雷雨》充当“爱和美”的周冲、鲁侍萍本质上母性精神有着五四内核的力量,她和繁漪之间一个女人的空白——“阁楼上的疯女人”……突然想起之前看的一篇论文说,繁漪是“中国的娜拉”,但在反抗旧制度旧礼教上,繁漪比娜拉有更重、更复杂的精神负担,曹禺剧作是民族性的。老舍幽默同情的讽刺和鲁迅启蒙文化者态度的“愚昧”是不一样的,虎妞形象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很有意思;茅盾的总体浪漫主义倾向,小资形象的分析;萧红的大爱大恨大痛,粗犷的生命力和越轨的笔致,成为伍尔夫式的异数;张爱玲回避的人文精神,在王安忆这里得到了生发,终于走进了充满着民间真实声音的当代上海生活;《坚硬如水》和《秦腔》原书没看过,只能浅薄地跟着老师走马观花。最后莫言部分最为动容,文学是人学,也正如老师整部作品反复强调的民间立场,莫言建构出了一个“全然在道德世界之外的生命的大地,一部有人性和欲望,而不是道德和伦理书写的民间生存的历史”(张清华),鲁迅是批判的战士的立场,周作人是缄默的文人的立场,但无论怎样,最终都是要还原为人的立场。人通过自己的力量主动去反抗不公、把握命运,而这些作家作品所书写的正是这种追求,血脉相连的,是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人文理想。中国农民承载着千百年来的经济奴役和精神奴役,沉重的苦难无意识难以言说,我仍然忘不了穆旦的《赞美》,沉默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情感,沈从文和莫言笔下原始的生命强力,是“神性”的理想还是当代角色的一种追慕与反思历史主体交还人民,历史价值还原民间,答案仍在当代史构建,对于民族文化和根性的思考也赋予了他们在于文学史的价值。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