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发生了不少大事。除了轰动一时又查无下文的室温超导外,对当下与未来影响最为深刻广泛的,应该就是ChatGPT等一系列AI模型的问世。它提升了每个人信息获取与问题解答的能力。直至此刻我在键盘上敲击书评时,屏幕左侧仍放着这个智能助手。它不仅改变了我这种办公室社畜的工作方式,也对以创意为生的工作者造成巨大冲击。今年不止一次听相关从业者说过,套路式的行活儿,或是只求精准无需艺术性的作品需求,AI完成的效率和准确度比人类强太多。不断迭代的Transformer模型加之海量数据训练,让AI真的能读懂问题,再搜寻并生成与提问者的期望最大可能保持一致性的答案。
当确定性已被充分计算,拉普拉斯妖初露峥嵘之时,唯模糊和多义性仍属人类的疆域。《有人自林中坠落》虽有瑕疵,但其叙述形式上的创新,其内蕴的解读空间与多重可能性,仍是创作者向内找寻而非单纯借鉴模仿的成果。换言之,AI永远无法生成它,或是与它内外气质相近的作品。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日益发达,年轻作者常常能在处女作就展示出对范式的深刻理解,笔力也更显成熟。但工于雕琢的另一方面,是作品整体紧趋现有成功经验,日益保守。《有人自林中坠落》则恰恰相反。校草把真正的内核埋在多个异世界之下,埋在表里时间线的交织之下,埋在主角的身份互换之下,相较于并不鲜见的表里世界叙述形式更显隐晦。自主角进入异世界后,阅读每一章时我都会猜测结局可能发生什么,等到了下一章,结局的指向不仅没有更明晰,反倒又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增加了数倍。我随主角遨游于诡异场景间,每至一地,故事的可能性便如数字阶乘般成倍发散与扩张。主角坠入林中,读者则坠入迷雾笼罩的岔路口,会困惑,会烦躁,但更多是好奇,好奇在尽头等待我们的是神明、奇珍抑或是野兽。我不敢说这种写法是否为最佳呈现方式,毕竟可能性的适度收敛有利于读者整理思维深度探索。但大胆尝试所带来的新奇阅读体验,在过往生活中是相当少有的。
说实话,我首次读完时一头雾水,理解为另一套闭环自洽的逻辑。与校草交流完后方知我理解的并不全是作者的本意,但也暗合主旨。当我第二遍阅读时,暗藏的草蛇灰线与我原以为的母题相联结,共同构成更宏大的图景。我不会在此剧透深埋的主题如何串联起并行又嵌套的复杂故事,只为读者提几条阅读建议:
1、如果没读懂,翻回第一章再读一遍; 2、理解主体性争夺的过程,要关注“我”的身份:是否发生变化,何时变化,为何变化了仍统称为“我”; 3、关注贯穿整部书的隐喻和暗线,不必细抠每一个异世界单独出现的意向; 4、我说的这些也都不重要,自己读完所理解的故事就是专属于你的深林。
主体性的争夺了构成本书的脉络,而对可能性的不懈追逐,也是人与AI争夺主体性的缩影。当下音乐、书籍、影视等领域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经理”。他们以理解用户需求为己任,试图找到欣赏者需要的最优解,再用产品加以实现。我很欣慰校草未步入此捷径。写书期间他时常聊起故事的内核与体裁,谈的都是“我想写什么”而不是“粉丝爱看什么”。唯有以此为内驱力,加上他爱折腾的性格,才能持续为人生赋予更多可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