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自然类博物馆或者综合类博物馆自然部分都可能见到贝壳,甚至一些沿海城市的旅游街区也能见到。每年都会闹一阵的“獐子岛的扇贝逃跑了”的梗,大家多贝壳似乎司空见惯,中学生物课本中也会学到。但其实很多人系统性的了解贝壳的知识,可能是从“背着房子去旅行——贝类动物的世界”这个展览开始的。
该展览2017年在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依托馆藏千余件贝类标本及文物策划。特别是第四部分“贝类与人”,从建筑、食材、医药、珠宝、宗教等角度,揭示贝类与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让观众在这个“建筑王国”中尽情徜徉,乐在其中。
贝类和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比如它们自古以来便是人们最常用的食材之一,从周口店山顶洞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磨去壳顶的贝壳,不难推测,至少远在五万年前,人类便已经开始利用贝壳了。不管是在史前时期还是在历史时期,人类墓葬或遗址当中就有贝壳的踪影。就拿很热门的三星堆遗址来说,就出土了海贝。就如果所在的广东地区,更是常见,史前遗址里面大量出土,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有采用作为材料。例如蚝壳屋,还有有海月贝磨成的明瓦或者窗户。
贝壳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为人类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从咱们的汉字当中就能看出来,贝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最早出现且使用最广泛、最长久的实物货币就是贝币,在汉字中,大凡与财富、价值、贸易有关联的字都带“贝”部,如财、贵、赠、赚、贿、赂、账、赐、购等。向西方的一些神话故事也跟贝壳相关,在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诞生于贝壳之上,贝壳代表了她的美丽与纯洁。
说到西方,就回到几百年前,贝壳受到了众多博物学人的爱好,当然一些艺术家也很喜欢。17世纪欧洲,正是博物学和生物分类学的黄金时期,贝壳以其干净、漂亮且容易保存的特点广受青睐;作为博物学祖师爷的林奈,也是一位贝壳收藏的狂热爱好者。在求学时代,为了获得基立恩教授的奖学金资助,林奈去听了他的贝壳讲座,希望引起教授的注意。就是这个讲座,将他带到“坑”里了。1758年,林奈出版了他第十版的《自然系统》,将动物命名也纳入了二名法体系,其中就包括了700多种贝,也许就是受到自己的爱好影响。
现在世界上已发现的贝壳已不下十万种,它们分布广泛,大海中、江河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有的色彩斑斓,有的造型奇特,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众多科学家艺术家都喜欢贝壳,如果你不喜欢贝壳,一定是没有见过漂亮的贝壳。我有一个朋友,在国美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喜欢收藏贝壳,之前还特意去上海的贝壳展会购买,在现场还碰到了同样喜欢贝壳的博物的无穷小亮,哈哈哈,我朋友喜欢贝壳可能是受她读的方向有关系,就是艺术史偏博物学方向的。而我喜欢贝壳,纯粹的奔着颜值去的,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厉害,贝壳可以美到心坎里,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
一直在等后浪出品的“复古艺术馆”系列的《贝壳之美》,最近终于摸到了,太精美了。该书是国内首次引进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沃尔夫冈·克诺尔以贝壳为主题的写生、版画图册,重现摄影时代稀缺的细腻笔触与柔美色彩。注重书籍装帧印刷颜值的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32开开本大小的,适合手持阅读和携带。而且有PVC印白的护封,内封四色印刷,内文精选120g纯质纸,米黄本色,尽显复古韵味。
本书原书名为《眼睛与心灵的愉悦:海中的螺与贝》,共6册,于1757—1773年间陆续出版。这些画作勾线精美,色彩浪漫而细腻。书中的大部分贝壳标本都来自德国与荷兰私人收藏家的“珍奇屋”,由画家依照标本实物绘制,手工业者在铜版上进行凹版雕刻后再上色,然后印刷在纸张上。
为什么说翻开《贝壳之美》就沉浸式感受贝壳之美呢因为本书基本上都是贝壳的图版,没有任何过多的文字信息干扰,甚至连贝壳的名字都没写。在双名法受到广泛认同以前,贝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