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看完电影的震撼还在,所以对于这本记录台前幕后细节的书就挺感兴趣。比起第一部的视觉升级显而易见,后面是什么样的升级最感兴趣也确实读的最仔细的,是剪辑时效声音那部分。
电影工业化的细节被完整呈现,把我对电影这份职业的认识完全颠覆了。
首先是布景和道具,满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想象,电影很完美地把科幻小说中月球、地球多年以后的样子展现出来,开场的UEG基地、太空电梯直接把我看傻了,第一次感到与未来的距离近在咫尺,近在眼前;还有门框机器人、笨笨对了还有MOSS,人类和机器的交互在电影中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做出来。
后面开始转到幕后,摄影的构思细节非常惊人!不同画幅做了专属设定,银幕变宽,用更大的像场、更短焦距的镜头和更宽的视觉角度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更多垂直画面信息的增加,可以让观众在视野水平延展的同时,在纵深感受到更多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影响。布光工作的调度统一通过调光台,避免多机位穿帮,不同场景的光效气氛情绪设计不同,在美感和镜头运动的连贯性之间如何取舍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摄像方面“泰坦”也让我开了眼,排除了各种软硬件问题后进入行程设计的测试,大量轨迹设定测试工作,让我们能了解设备的性能极限和限制弊端,比如伸缩臂和炮轨的最高速度、保证画面不颤抖条件下的极限速度、摆臂的最大运动幅度、上下升降的最大幅度等。整个拍摄的基础逻辑是将多路摄影机信号尽量通过SDI视频线接入现场调色部门,输出调整过的信号给到Qtake视频管理部门,将视频信号通过SDI和WiFi的方式分发给现场全部的SDR/HDR监视器、投影、Mac、iPad等移动终端。拍摄的数据进入DMT数据管理部门,随同现场调色的信息一并进行文件备份与转码。现场工作生成的全部元数据都会没有损失地从DIT环节逐层向剪辑、视效、DI调色、声音等部门进行传递。
这种云调度的思路给我的震撼和电影一样,现场的协拍团队除了给现场监视器,还有一路通道要直给到数字平台,它会实时地把这些数字信号传输到国内导演监视器上。与此同时还需要后台有一路视频流把拍摄的素材完整地录在当地的服务器上,录的同时会存储到云端。
在管理影片的“资产”,引入的USD数据结构(可拓展的通用场景文件格式,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数据框架)用来管理三维数据交换和三维流程管理。可以快速加载和回访大数据;提供非破坏性的编辑流程框架,有利于团队协作;可扩展的公共语言使得数据可以在不同应用软件间传递,就像一个数据的中转站,其他应用软件可以通过这个中转站来交换数据和流程协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