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齐格蒙特鲍曼先生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著作,尤其是得知这本书是写于上个世纪末的98年,西方尤其是英美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高速发展之后,从作者定义的“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
资本家从获取更多生产资料“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工作伦理“工作就是道德的,不工作就是不道德的”,不断的反复的宣扬刻在工作的成果是商品,商品流通到社会之后,需要这些作为生产资料的“人”及其家庭去消费商品,并围绕这一条逻辑链,千方百计提高效率,更多的工人参与生产,更高效率的生产速度,更多的商品流通到社会上,工人获取工资等收入之后更多的消费这些商品,从而使得资本家赚取更多的利润。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福特引入标准化生产线后,提高了收入的工人取消费福特生产出来的超量汽车。
当社会将人不再是作为意义,而是作为目的之后,这也是作者称之为“消费型社会”。并由此引出“新穷人”这一概念,与传统社会的穷人区别开来,传统的穷人是指占有生产资料少的那一类劳动力,其可以通过道德精神层面的途径得到解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雇主不需要国家帮他们管理曾经被视为后备劳动力的人们,多余的劳动力不再成为商品或者商品的一部分,也就不再需要“福利国家黄金时代培养出的受过良好教育、强健、自信的劳动力。因此循着这样的逻辑,这样的“穷人”就成了国家社会的压力、负担和累赘,为了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甩包袱就成了不需要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福利国家越来越被质疑和消解的缘故,更有极端的,是纳粹那样的暴行,正如作者引用阿兰芬基尔克劳特的“当道德考量被彻底压制,同情心消亡,道德的障碍被拆除时,可能会发生生么纳粹的暴行并非因为喜欢暴行,而是因为责任;并非为了施虐,而是为了美德;并非基于快感,而是基于方法;并非肆无忌惮、释放野性的冲动,而是以优秀的价值观为名,以专业的能力持之以恒地完成面前的任务”。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这种逻辑导致的后果有多么的可怕,这也是资本主义把人当做目的而非意义的发展的自然而然又极端的结果。
现代以来,尽管以英美为首的欧美国家对这种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是在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面前,非经济因素被掩盖在经济飞速发展目标之下,一切都以有效性为先。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个由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这一次,以消费为出发点,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属于消费者或者消费能力的“底层社会”,则成为了新时代里的新穷人,社会关切点成了帮助新穷人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非作为意义范畴的人的尊严,这也是作者本书严肃指出的一点,最关切的一点,最忧虑的一点,对当时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忧虑。这一点放到当今依然未算过时,并且越来越显现出其生命力,尤其是在某神秘东方的发展过程中,作者描述的情况正在逐渐浮现。嗯,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忧虑也变成了我的忧虑。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出确切的解决方法,对此,神秘东方力量自有其独特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究竟产生多大的解决力量,只能说咱们走着瞧吧,不能多说,懂的都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