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的故事非常传奇。她的爱国情怀、独立精神、智慧和胆识,都和她的美貌一样熠熠生辉,值得青史留名。整本书内容很充实,不管是大的历史背景、事件,还是具体人物细节,都穿插交织得恰到好处,完整展现了克莉丝汀不平凡的一生。读后令人荡气回肠,久久沉浸其中。
若说有什么美中不足,我觉得翻译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首先,是人名。因为是纪实作品,要从多角度还原人物和事件,免不了出现大量人物。作品没有提供人物表,读到一半,已经被无数个“斯基”绕晕,于是开始自己开列人物表,直到读完,不完全统计出现过的人物达到140多个(除去丘吉尔、斯大林等名人,以及只出现一两次与主线无关的人物)。这就发现,有的人名前后汉译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在同一自然段中。这就给顺畅阅读带来了一定阻碍。
其次,按照正常逻辑,人物第一次出现应该交代其身份,然而书中也有个别人物第一次出现时,既不交代全名,也没有身份介绍,读者就得一直猜到后面有所交代时才搞清楚这是什么人。而且,重要人物重名(如克莉丝汀的一个堂兄弟和她的亲哥哥都叫安杰伊·斯卡贝克),没有及时进行说明区分,也稍微影响了对事实的准确理解。
再次,书的中间部分有一些语句可能是翻译问题,也可能是校对疏忽,还有可能是原作的瑕疵,列举如下:
1.159页,“卡黙茨于一战期间出生于肯辛顿,是家中的老幺,在他最初的记忆里,自己是在战争阴影下长大成人,到处可以见到毒气,父亲们总是出门在外,公园里都是拖着独腿的恋人。”这里的“父亲”后面似乎不应加“们”。
2.167页,“克莉丝汀此时也成了途中特工乔,她穿着飞行服,背着降落伞包,系着伞带,行动非常不便,却十分保暖,而且飞机穿越气流、躲避高射炮之际会发生侧倾,穿带着这些东西还会起到缓冲作用。有时候克莉丝汀和她的乔同事还会被甩到两边和较低的地方,撞向整齐楔在舱板上的包裹。”这段话看了很多遍也没明白“途中特工乔”“她的乔同事”在这里到底该怎么理解,或许基于一种只有欧洲人才懂的典故。
3.186页,“阿尔及利亚发来许多几封电报”。
4.187页,“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克莉丝汀几个小时里一直在不停地破译密码”。
5.190页,“7月22日破晓,他们和泽勒以及几名偷偷逃出来的重要联络人开车通过其中一条隧道”,前文并没有关于“多条隧道”的表述。
6.191页,“时值今日,韦科尔战争仍被看成是法国德占区最英勇的抵抗行为”,这里的“值”似乎更适合用“至”。
7.215页,“克莉丝汀突然想将自己的包从窗外扔出去”这里应该是“从窗口”或“往窗外”。听到这番话后,瓦伊姆的手抖得很厉害了,他在倒咖啡的时候甚至洒出来不少,其间他还一度可怜巴巴地向克莉丝汀道歉,请她把洒在茶托里的茶倒进杯子里。”这里的“请让她”应该是“请她”还是“请让他”这里的茶又是哪儿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相对于50万字的篇幅,这些问题可谓瑕不掩瑜。这位获得9枚勋章的传奇女特工的人生,值得我们去了解。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战争结束后,主人公对和平生活感到难以适应的痛苦,以及香消玉殒后友人对她深切怀念的描写,是在其他类似的书中没有读到过的。
就以最打动我的这段话以示对她的怀念,豪沃思甚至还为她写了诗,希望她能芳名永继。除了克莉丝汀的哥哥,还有弗朗西斯·卡默茨和南希·卡默茨夫妇,比尔·斯坦利·摩斯和苏菲亚·塔劳斯卡·摩斯夫妇,简·斯卡贝克和玛丽·斯卡贝克夫妇都给他们的女儿取名克莉丝汀,此外,克莉丝汀在开罗结识的一名英国急救护士队成员格温铎琳·利兹,弗拉迪米尔·莱多霍夫斯基的儿子杨·莱多霍夫斯基也都把他们的女儿叫做克莉丝汀;最令人惊奇的是,丹尼斯·穆尔唐尼同父异母的弟弟杰克·穆尔唐尼也为他在1953年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克莉丝汀,即便他们的家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