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十三堂史记通识课》 作者:张大可
老实说,翻开这本书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就想打退堂鼓。但是竟然今天决定啃这本书,就一定要读,泡一杯茶,静下心来,一页页翻着根本停不下来。豆瓣评分:8.7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本书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用一本书带我读懂被鲁讯评价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史官,但是这些史官只是记载商王的言行,并负责占卜工作,类似宗教职员。周代继承这一传统,到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产生,一般成于众手,作者多为史官或者士大夫。
《史记》的问世,改变了这种状况。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三千年的通史。它不仅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而且确立了人本位,以人为中心的认识体系。
《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是人传;表是人谱;书是人事,人传。
中国传统的史学家主张历史家写人物、事件,不能夹带个人的爱憎情感,保持客观公正。而司马迁恰恰相反,他常把自己鲜明的情感熔铸在人物描写中。在他的笔端上,字里行间不期而然地翻滚激荡着感情波涛,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写雄主——秦始皇出身时加入了民间故事,说吕不韦为了从根本上夯实政治基础,将怀有自己骨肉的爱妾送给了子楚。虽然因此造成了学术界的争议,但秦始皇因吕不韦得立秦王,这是事实,秦始皇得益于生母越姬、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姐姐的间接栽培,这也是事实。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并不过是为雄主贴上一个出身不凡的标签。
写谋略人物——张良,张良在椎刺秦始皇失败后,改名换姓躲了起来,经常在城南小沂上的圯桥漫步,观日出日落,有一日遇到一老人,对他三番五次刁难,最后送他一编竹简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十三年后,张良果然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一块黄石。这个传奇故事,载于留侯世家,它神化了张良得到了仙人指教。而司马迁却认真记载,细节刻画,一丝不苟。
这些传奇之事,不正是《史记》有意思的地方吗?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通过讲述司马迁如何写家国情怀,如何写秦汉之际天下三嬗,如何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如何写雄主、谋略人物、俶傥英杰、女性等等十三堂课,带领我们领略《史记》的魅力,可读性强。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司马迁做史,并不是历史资料的记录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思想:“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
看来,我应该把家里“束之高阁”的《史记》拿出来读读了,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