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北京日报》的外卖员王计兵诗集《赶时间的人》在发布前就引发了热议。诗集中的同名诗《赶时间的人》描述了他在送外卖时因为客人的过失导致订单延迟送达而遭受责骂的经历。这首诗被网友转发到微博后引发了广泛共鸣,阅读量飙升到两千万以上。王计兵的第二本诗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已经出版,但风格和选题与前作相似,所以新作并没有像处女作那样引人注目。身为外卖员,王计兵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版两本诗集,这使得他成为媒体追访的对象。从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计兵的粗略背景,他中途辍学、在许多城市工作,从事过多种职业。虽然今年五十了,但因为生计他仍然忙于奔波。与另一位被媒体追访的工人作家范雨素相比,王计兵的诗作更加友好。范雨素的作品《久别重逢》被她称作"科幻小说",但其核心设定和故事主线让人感到迷惑。再加上她行文风格和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即使对于最具科幻小说阅读经验的人来说,阅读起来也是极大的挑战。幸运的是,书中还有非虚构作品帮助读者理解她家庭人物关系和早年成长经历,这样她的小说就变成了一本穿幻想外衣的家族史。相比之下,王计兵的诗歌接近白描和直抒胸臆,不需要像范雨素那样通过媒体采访就能轻松理解他诗中想要传递的信息。王计兵的诗作似乎规模不大。诗集中的《小村庄》写道:"把省剥下来/把市剥下来/把县把乡都剥下来/剥掉所有的包装/我随身携带的小村庄/像一粒药片"。这或许是对他文学地图面积的隐喻。他经常出现的意象像墙、铁钉、纸张、火车、风、月光、庄稼、土地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他的创作素材也基本都来源于日常经验,比如送外卖的遭遇、出租屋的环境、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死生别离的思考。在《致爱人》中,他表达了对妻子异地生活的思念:"趴在通铺上/我给你写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墨水打发多余的时光/让灵魂平静地走在信纸上"。《请叫我王计兵》则是一首要求身份认同的宣言:"我不叫兄弟/兄弟在别的城市/我不叫父母或孩子/他们都在乡下/我明明一动未动/名字却跑丢了/你可以叫我:上一个/也可以叫我:下一位"。他的情感和经历跨越阶层,具有普适性,这也是他的诗作被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匮乏,王计兵似乎只能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他所思所想。他在采访中提到:写诗的灵感常来自于送外卖时的所见所闻,早期写诗时只能使用随手捡来的废报纸和烟盒,直到有了电脑才能保存他数千首诗作。他还提到在得到诗集出版机会后,并没有过多关注出版合同的细节,他不在乎自己的书能卖出多少册或者拿到多少版税。可见作为时间紧迫的人,王计兵凭借内心自发的创作激情来推动诗集的诞生。媒体喜欢报道从事文学创作的打工者,他们身上的草根色彩和精神追求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同时也引起了普罗大众的好奇和同情心。近年来工人文学之所以掀起一股"文艺复兴",有赖于非虚构文学在出版市场和网络媒体中的盛行,也有劳动者写作族群在民间的兴起。前者使得工人写作者们的经历成为作品的注脚,后者为他们提供了文学训练和发声机会,让他们被更多的人认识。对于赶时间的人来说,写诗是一种奢侈。王计兵之类的诗人是富有的,因为他们拥有无尽的创作激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