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蝉声如笛、微风许许的炎夏午后,我称了1000克面粉,兑上水,放入酵母,用和面机揉成光滑柔韧的面团,封上盖子,等面团膨起,松软如肤,我还没想到用这个做什么。
我找到《半岛食与自然》,又读了一遍里面的面食文章,灵感即至,做“懒人饼”。我嫌热,潦草地揉了几下面团,勉强成个,擀成一公分厚的薄饼,揉得不匀,气泡隐隐浮现,热上铸铁平底锅,不放油,直接入饼,过一会儿,空气里弥漫出面粉的香甜气,微焦鼓胀,翻面,待到再鼓起,面饼就熟啦,真是懒人饼。没揉好,饼里都是大气泡,吃起来还好,“刚出锅的饼空口吃,越吃越香”。
在《半岛食与自然》中,作者解玉军写了许多家常的食物,都是垂手可得的食材,芸豆馅大包子、香菜馒头、萝卜丝水饺、鲅鱼刀鱼,作者随心所至,冰箱里有什么就做什么,“厨房应该是个发挥想像力的地方”。一日三餐像设定好的程序,如果没有点耐心和自得其乐的兴致,厨房里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乏味。
那些兴致勃勃的人把厨房变成魔术师手上的小箱子,变换出意想不到的食物。尤其家常的食材,自己做平淡无奇,有心的人一做“妙笔生花”。汪曾祺写做“虎皮豆腐”,用平底锅,少油,微煎,“稍结薄壳,表面发皱”,似是虎皮。林清玄煮“璎珞粥”,粥煮好,再放野菜,菜像璎络。苏东坡在惠州谪居,只能买到羊脊骨,他把骨头煮烂,入酒浸泡片刻,撒盐后,再稍稍灸烤,“微焦时吃最为过瘾”。热气腾腾的食物映照着鲜活的生活,抚慰着人心,打量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灵光闪现的食物也让那一日金光闪闪。
解玉军写怎么剥粟子、挑冬枣、选葡萄,微小的细节里透着智慧。这些智慧一点点从生活汲取出来,一点点凝结,再印到脑海,变成了然于胸的技能。粟子要先微煮,开口后,入炉烤,才能轻巧的剥下粟壳。冬枣是“矮粗黄胖为首选”,我选冬枣专挑个大青绿好看的,一尝难吃得很。葡萄要挑串儿松散的,密实的光照不足不甜还酸。
她小时候家里种西红柿,熟后装满大脸盆,妈妈规定每天回家先吃三个再吃饭。看到这儿,我会心笑起来。曾被喻为“西红柿大王”的我,每到夏天,西红柿不离口,吃得不利索,汁液滴到小褂上,很难洗去,夏天衣服的前胸上总挂着几块锈红色,斑斑驳驳。那时候的西红柿味道浓郁,皮软软糯糯,一口咬下去,汁液四溅。现在很难吃到了,摆在超市里的西红柿一体通红,削开红皮,是黄白的内芯,肉质糯厚,汁液少得可怜,吃进口,不酸不甜,像咬一块没味道的肉皮。
大概同是山东人的缘故,她写的许多食物,都能引起我共鸣。“饺子是第一个最好吃,又热又鲜”。饺子一定得热气腾腾地趁热吃,烫口的饺子在嘴里翻搅几下,才分外满足,凉下去的饺子没灵气,少了蒸腾的气息,什么馅的饺子都觉寡淡不少。包饺子繁琐,是件大事,一位同事说她家里包饺子得提前两三天做准备。我现在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