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实习时和导师讨论人生和选择。她说“有一本书或许可以帮你打开思路”,然后发了这本书的链接过来。
坦诚来讲,第一次看这本书,觉得书中的一些思想非常动人、不一样,但没有真正落地去实践、去做,实际的感受不大。
再次和书相遇,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一度陷入非常迷茫和痛苦。开始按照书中的方法去梳理,去澄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自己遇到的卡点是什么。
此外,看到紫璇也因工作而困扰,将自己当成一个“实验品”。她按照《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中的内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重构为如何减少工作中的精神内耗,以及如何拥有更多的时间。她寻找一种内心自洽的生活方式。
我们一致觉得,只有真正地觉察和实践书中的内容,才能让书的价值走进我们自己,从而改变生活。
于是,我们决定发起实践营。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
我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学校里学习过设计思维和方法。设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五步:
1. 移情(Empathy)
2. 定义(Define)
3. 构思(Ideate)
4. 原型(Prototype)
5. 测试(Test)
将这种思维应用到设计工作和人生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应该具备重构问题的能力,并拥有一个能够支持自己的系统。
首先,定义问题是很难的。
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不公、不顺,或与预期不符时,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反应。
我们会觉得委屈,比如“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却被忽视”。
我们会感到愤怒,比如“他得到了晋升而我没有”。
我们会感到焦虑,比如“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
这些情绪反应是正常的,毕竟谁没有情绪呢。但是这些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梳理,才能冷静下来,分析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看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否则,我们会陷入情绪中,事情就会陷入负面循环。
然后,在情绪消解之后,我们才能拥有力量和勇气去解决问题。
实践营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场所,让情绪有时间和空间得到安放。
其次,我们很难认知问题。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理解和认知的世界,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三方视角和上帝视角之所以重要,以及那种「AhaMoment」让人难以忘怀,就是因为它让我们对事情、对问题有了新的、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够行动。
一个小的例子是,我们可能感到工作中有太多无法控制和令人抓狂的地方,自己非常疲惫。于是我们会觉得换一个环境会好些。
但是当我们真的换了一个环境后,又会发现换一个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整体环境也不是很好。于是我们就沉溺在疲惫中,变得越来越沉重。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拆解、重构问题,从当下对自己感受影响最大的问题出发,我们就不再局限于沟通中的内耗。
诸如“我该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我应该怎么做,可以让同事平等地与我沟通”、“我如何减少沟通中的内耗”。
当问题被重构为最小可行问题后,我们就会有更多力量去制定最小可行计划。
拥有解决问题的力量,正是实践营小伙伴们最经常说的话。
实践营的初衷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基于书中的内容,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底层卡点,通过重构问题付诸实际行动,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新的自由。
在实践营中,我们一起: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共建一个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场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