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小姨家,本来想薅羊毛,可惜没成功,于是只能自己买。那是2017年,理由是作者是梁启超。
买书都很快。那时候还处在一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阶段,当然现在也差不多,不同的是,现在买书会考虑,而不是一想就买。
六年后,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当时很想要的一本书,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看到书上的划线,原来在这期间读了几十页,当时应该是阅读比较吃力,读得不顺畅,于是搁置了。现在再翻开,完全没有不顺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一方面这是翻译本,另一方面这几年阅读的积累使得对文字更敏感了。
在这六年里,我总是给自己贴一个喜欢苏东坡的标签,也在找各种苏传阅读。很多人会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梁公的《王安石传》进行比较。而我也是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传开始的,说来惭愧,这本书的内容我早已忘记,所以无法对这二者作出有意义的比较。也认为,也没必要比较这两人。
在这两部作品之间,我可以说是做了一回墙头草,做了一回迷妹,随着阅读的拓宽,才慢慢从墙上下来。具体来说,我最早迷的还是王安石,在中学历史课的课前三分钟里,我选择的都是王安石变法,再加上历史课本里对宋代的描述——积贫积弱与三冗,而王安石是改变这一切的人,所以直到看到林先生的著作之前,在我心里一直排在前面的是王安石。
不同于其他传记(目前读过的),都是讲述人物的生平,基本上都是按时间顺序写作,梁公笔下的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的身份,也许和梁公自己也是一个变革者有关,至于生平和诗作只是简单讲述一下。一般写苏传的人,会提到王安石,无非是他们政见不和,私下的关系或好或一般或不好,无非大多都是根据党争,且按捺不住,这里了解不多,暂且不详述。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王苏二人都无意与党争,并且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是全心全意辅佐君王,关心百姓,只是后来的党争者拿他们的名字搞事情,以至于产生了千年的误解。
在梁公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王安石,处处充满了对于王安石身上不公正评价的不满。书中,梁公阐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执政前后的所作所为、变法内容和用人,都详细列举了他的作品和时间事件。对于那些污蔑之言,更是做出有力的反驳,用不同的文本记载从中找出差异之处得出考异点。一般来说,在书写人物时,不宜带着个人偏好进行单向的道德批判,这样容易掩盖事情原本的样子,让读者产生误解。而梁公不愧为一代大家,即使在这样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作品中,依然能够表达公正的态度,并没有一味地驳斥污蔑王安石的人。
如果我当初先看了这本《王安石传》,后来的我还会迷上苏东坡吗?大概是会在看到说苏轼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或依附他的小人而受到迫害时,会说一句:“这二者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确,只要多看一些史料,便能对比发现很多结论都是胡说八道,简直就是信口雌黄。梁公说在《宋史》中也有抹去王安石的痕迹,包括与他有关的人,这还不算私人文集上的偏颇,为什么官方记录也会出现让后人误会的记载?目前我个人的阅读量和认识都还不够,还不能妄下结论,等到以后多做了解,或许能得出一些结论。
相比之下,苏轼其实运气好了很多,贬谪的路途上有朋友陪伴,千年以来都是网红般的人物,有着众多的追随者。而王安石背负着更多更久的污名。幸好后来的学者们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了更丰富的人物形象。所以,遇见稍晚也没关系,在对宋人的了解上又进了一步,历史知识网络又丰富了一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