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致力于永恒,有些人沉醉于超越。
巴塔耶无疑属于后者。他出生于一战前,逝世于冷战时期。一战、二战和冷战这些外在因素无疑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动。他最早希望投身于宗教,后来背靠超现实主义,又对这种纯粹艺术的玩耍不满足,接着是共产主义和存在主义。
他一个个地看见,一个个地批判、否定。与很多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巴塔耶以一种赤裸裸的身躯直面思考,他通过自我体验,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知识的思考,他不断通过戏仿书写他的个人故事来颠覆体验。
巴塔耶的思考是去意识形态化的。他是反目的论的、反知识的,思考的焦点在于耗费。在他眼里,人的独特性不在于有用,而在于无用。生命不在于知识的诠释,而在于真实地体验。因此,与那个时代很多人概念化地理解人不同,他独树一帜:实践摧毁人。
他曾先后与布赫东、萨特为敌,他与他的朋友们,以及所有他曾参与的组织最终都解散了,但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他心知肚明。
这本由美国人撰写的巴塔耶个人传记,按照时间线串联起巴塔耶的思想和生命轨迹,他的妻子西尔维娅后来嫁给了拉康,引发了心理学界的许多八卦。他曾与一个交往对象后来嫁给了毕加索,另一个交往对象与巴塔耶的朋友布朗肖维持了深厚的情感关系。巴塔耶还是本雅明去世前最后的著作看管人。
原作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传记,但可惜的是在翻译上毁了它,人名和著作名称连最基本的统一原则都做不到。注释的质量也相当糟糕。
我四年前读过《天空之蓝》、《不可能性》、《吉尔德莱斯案》(本书译成《正午之蓝》、《不可能》)。那时我对巴塔耶的理解还有一些模糊的地方,但现在通过这本传记得到了解释。在那之后,可能只有德勒兹这么晚了,才成为唯一一个继承了巴塔耶非整体性系统论思考方式的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