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性是个越来越令人头疼的概念。
2、有时翻译可能有问题,但整体上不影响阅读。
3、对于其他学者创造的术语、概念和他们的观点,可以在批注中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会更好。此外,有些学者观点与作者的论述相悖。
比如:
“张灏认为,儒家——它从根本上为中国人定义了知识的地位——的核心动力就是实用主义。”
“在中国的知识传统中,有一种源远流长的观念,即认为学识是清高的,是社会和文化地位的象征。虽然儒家中实用主义的流脉对这种清高观念有所修正,特别是在出现社会和政治危机时,人们也被鼓励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儒家并不主张任何领域的专业化,相反,而不是某一行业的专家。”
4、文章中有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比如,提到中国留美学生在1920年代对民主的失望,到底是对立宪运动的失望、共和运动的失望还是两者兼有。另外,还有一个观念不断变化的情况。又如提到“在国家一定的辅助下,但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在一个向来崇尚官本位的社会为自己辟出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建立起专业知识人的权威。”此处的国家和自己的努力分别指什么?找到新的安身立命的空间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如果是在国内,这个具体的安身立命的空间是什么?
5、有些地方值得花更多篇幅进行论述。比如留美学生受到美国学术专业活动的影响,在美国成立学会,并在中国成立学会。这个过程如果只提到成立年份和会员人数可能还不够,还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学会专业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内容和材料。另外,可以提到学生社团科学社成员回国后办了科学杂志,并且只要成立了学会,为学会工作就会提高声誉和专业地位。此外,对于陈衡哲这个案例的分析,作者重点放在了陈衡哲在后期面临的独身、家庭和事业的纠结痛苦上,但对陈自身事业发展的分析较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