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独特的经历所吸引。震惊于她经历了集中营非常人能忍受的集中营的残酷经历后,她能够依然温柔、善良、坚韧地、智慧地去生活。
正如她所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间地狱,同时也是我人生的最好课堂。
开始不理解,人在经历了极度痛苦和恐怖的事情后,怎么能把这样的事当作礼物呢?明明给自己带来了那么大的伤害,怎么能做得到放下呢?看到作者的经历和处理事物的思维方式之后,会逐渐理解为什么她能够做到。也一次次发出敬佩的感叹,她真的是一位内心无比强大的人。
面对失去亲人的悲伤,她共情人们对丧失感的痛苦。
她说:生命不仅仅与失去和得到有关。生命也与庆祝有关、庆祝亲人的灵魂来到我们身边,陪伴了我们一些时光---有的短短几天,有的几十年---这些都能让我们释然。我们应该感激自己当下的悲伤和其中夹杂的喜悦,我们应该接受自己拥有的一切。
亲人离世后,我们内疚于不能挽回他的生命,怨恨老天为什么就带走了他,后悔自己为什么之前没有对他好一点。我们感到生活不会再快乐了,我们觉得太痛苦,觉得老天对自己太残忍了。
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亲人离去带来的痛苦上面。但是我们和亲人明明有过快乐幸福的时光,他可能教会过我们哪些技能,哪些人生智慧,可能带给我们哪些快乐。想起他时,不应该每次都像蒙了阴影一般,把时间分一些在两人有过的美好的回忆上,感谢他来过我们身边。
就像埃格尔所说:你可以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失去了什么上,而是放在还剩下什么上,把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当作一件礼物,去拥抱自己拥有的那些珍宝。
我还很喜欢书本第一章,讲关于受害者心态的内容。
对于受害者心态,网上是这样解释的: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这种把所有的过错责任都推卸给别人,以获取些“关注”、“爱护”的行为,明显是不太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通常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最可怜,饱受外界恶意的攻击。
埃格尔认为,苦难是人生常态,无论你多么善良,多么努力。人们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逆境或他人的迫害,无法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可以选择如何去回应。
当我们停止对所发生事物的抵抗,把这件事当作自我转变的契机,决定想要过怎样的生活。你也就知道自己将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遭遇的不幸。
书中对于人们可能出现生活的场景细分出12种心理问题,让人们很快能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但其背后蕴藏的理念是相通的。
其中,作者不止一次提出了,人们一定要对人生有好奇心,有希望。
其次,也不止一次提到,过去是过去,不能代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不要被过去的不好经历所困。
接着,要重视语言对人的影响力。语言对人有暗示作用,相较于“我不行”“我不能”这类消极能量的词语,多用“我可以”“我能行”这类有能量的词。
另外,人的注意力非常重要。要警惕把注意力用在哪些地方。是放在痛苦上、放在自我否定上,还是放在爱自己,放在让自己快乐,放在与目标一致想过的人生上。
最后,这条和上一条是紧密相连的。注意你每天在练习什么。书里有句话说:无论你在练习什么,只要经常练习,你就会成为那方面的能手。如果你练习紧张,你就会更紧张。如果你练习恐惧,你就会更恐惧。练习否认会导致你否认越来越多的真相。
这就体现了人们每天的常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就需要剔除掉曾经对我们有害的思考方式,用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更利于走向人生目标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当我们不断选择用那些有利于自身的思维方式,人生也就走向了我们想要的方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