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本原文未经修改,
此文本作与阅读本书前,阅读后发现有些观点颇为相近,遂放置于此。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对于“平等”的讨论和追求已经数不胜数,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了,但是对于“偏见”的议论实则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也是在讨论“平等”的过程中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但偏见并不是避而不谈就可以消弭的东西,也不是粉饰太平就可以抚平的内容,倒不如说,如果不能直面偏见的存在,那么对于“平等”的追求永远都只会是表面功夫。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招聘会中,比起专业对口,更看重学历高低;需要经常出差的工作,在招聘时会选择拒绝女性,因为认为她们不便出差,精力不足。
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偏见,而是合理的选择。学历高的人可能更有能力,男性的精力可能比女性更好。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这只是一种优化选择:某随机事件在特定群体中发生的概率可能更小,以此作为一个单纯的对于“风险”的规避。
这种惯性逻辑链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举个简单例子,你知道某个地区正在发生传染病,那么你在非必要情况下就会选择不去接触近期抵达过该地区的人群。
而偏见也成立于类似的情况,但又略有区别,即:规避某样本空间则可规避某样本点,即使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该样本点对于样本空间的弱服从性。
由此,偏见可被定义为“毫无根据或者错误根据的逻辑推断,以及超越根据可证明限度的思维习惯所引起的一种情绪基调。”
这是偏见被避而不谈的其中一个原因,即偏见本身作为一种长期而存的观念和情绪基调,它拥有足够的隐蔽性。偏见最为冰冷的隐蔽性就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对于一些事实的描述,它只是将一件复杂事物的内核简易化,将逻辑链两头打通,省略其中的过程和具体原因,再将其延展到群体当中来。
即使是信息流通越来越通畅的今天,绝大多数的群体依然是互相割裂的,群体间的割裂又导致了差异性,沟通的缺乏(不理解与不被理解)和群体间实际利益的冲突将差异性转变为了偏见。就像人的性别类刻板印象来自于长期的习惯性分工,“偏见”则本身源于群体化认知覆盖了具体的“人”。
当逻辑链,情绪基调,生活环境相辅相成,加以似乎没有问题的事实依据,就会让偏见这件事本身被藏匿起来,将其合理化。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不存在偏见的意识体,无论是个人,依靠无意识自发聚集的群体,有目标性的organization,都是如此。那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偏见行为:可以选择通过接受新的“证据”修正自己的认知,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依然不愿意改变,则可以判为有偏见行为的存在。
即观察自己是否有这种倾向存在“不,我不想认同你,你就是错的。”
回到正题,偏见既然无法避免,也难以察觉,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表达偏见的权利,甚至我支持大众将偏见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支持表达偏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可我们要明确一点,偏见并不完全等同于“歧视”,这是对偏见的概念狭隘化。实际上,除了常见的“歧视”性偏见以外,对于某些特质的过度称赞,仰慕,乃至“神化”同样属于偏见,只不过在生活中这种“偏见”大部分表现出为无害,或者有益的状态,所以被大众选择性忽略了。
歧视行为是一定要被摒弃的,那么偏见与歧视的联系就在于:“歧视”是偏见的行为性表达。
即:当我们持有偏见,但是并不对他人造成危害时,则不构成歧视。
拿实例解释一下,你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是坏学生,这属于偏见;当你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是坏学生,而不允许他选择前排座位时,就构成了歧视。
偏见一定无法避免,而歧视不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期望将偏见的表达限定在合理范围内。
合理的表达偏见不等同于用言语伤害别人,而是选择以这种一种方式,帮助我们接受外界传导的新的“证据”以达到补全认知缺陷的目的。即使无法修正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也起码应该在其他群体的观念下,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审视,将其从演化为歧视,冷暴力,热暴力,乃至社会暴力之前做出收束。
现状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结果,从来都不是我们不去改变的理由,偏见的存在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偏见的出口,而是在一次次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