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相遇,本应是唐诗史上的大事件,但留人无限遐想与构思。即便是近日爆火的《长安三万里》,也多是把高适与李白的交往作为切点,杜甫在其中只是锦上添花的人物。正如作者后记所言,以“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为题必然会遭遇到诸多质疑,二人在友谊认知上留存文字的不对等使得这段友谊总会被人想成是迷弟杜甫对李白的一厢情愿。
拒绝历史的武断,《君不见》反向而行之,以杜甫的十二首诗为引,作者结合李白的生平回给杜甫十二封信,信中见证友谊,信中记述历史,信中自叙生平,信中道尽悲欢。这本书不能视为历史小说,它无关情节多是情绪,这本书不能视为人物传记,它摘取记忆碎片而非诗仙一生,这本书也不能视为文化散文,它是李白的人生观念而非作者的意象思想。
诗歌本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形成的语境在历史面纱的笼罩中则更有想象力的发挥之处。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好的范本,除了了解诗歌之外,我们如何书写“书写诗歌”的故事,知人论世,大概如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