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少女艾莉森在父亲N次对她家暴后离家出走了。她无家可归时,偶遇了患有阿兹海默症并独居的老妇玛拉。艾莉森化名“托菲”,与玛拉展开了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生活。
艾莉森一直过着艰难的生活,因为在她出生后就失去了母亲。她经历了父亲的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生活十分困难。她无法预测父亲何时会发脾气。有一次艾莉森打算扎个马尾出门,父亲等得不耐烦,怒气冲冲地抓起剪刀剪掉了艾莉森的马尾。另一次,艾莉森煮土豆搭配金枪鱼和甜玉米,父亲连尝都没尝就说:“你连这种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吗?艾莉,你真的让人很难喜欢你”……这种事情比比皆是,读起来让我感到窒息。
我无法想象一个父亲竟然可以对自己的女儿做出这种事情并说出这么残忍的话。每当我读到类似的文学作品或看到类似的影视作品时,我都会问自己,要成为怎样的大人。我觉得成为一个父亲或母亲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或从众心理的决定。因为你每个举动都会影响到幼小生命的成长。
如果连自己孩子的基本需求(温饱、安全)都不能保证,那这样的人就不配当父亲。但更令人窒息的是,艾莉森多次试图逃离父亲的“魔掌”,却无法成功。学校的老师发现她刻意隐瞒的伤口时,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艾莉森报警求救,但父亲隐藏了真实面目,逃过了来检查的人。艾莉森孤立无援,只能离家出走。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玛拉。尽管玛拉患有阿兹海默症,常常记不住事情,但她对艾莉森的关心和爱护是真心实意的。随着彼此的相识,艾莉森发现玛拉也同样生活在暴力的世界中。玛拉的儿子一出现就对她表现出各种嫌弃和警告:“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次了,要安稳点。大家最怕的就是意外发生。希望你没有单独出去。”玛拉不敢回应他,只能“被迫逃遁到自己的世界”中。
那些家人给她们带来的痛苦记忆“像一头饥肠辘辘的野兽一样,紧紧咬住一切,不肯放手”。我很幸运身边没有这样残忍的家人,但我更希望自己不会成为那种让人窒息的成年人。
在故事的结局中,托菲的身份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对我来说,她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治愈的象征。她让两个陌生的女性从各自的黑暗边缘找到了一丝丝温暖的慰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