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悉达多自幼就跟随婆罗门修行,修行中,他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他早已懂得如何在心灵深处掌握阿特曼,使自己不朽,使自己和宇宙合一。
进入青年时期,悉达多中人性的一面开始觉醒,他开始怀疑那些“灰色的理论”。于是,他走出了婆罗门,踏上了沙门之路。
佛教里,苦行僧相信唯有惩罚其肉体,才会获得自然的超脱。与沙门同行的悉达多就是过着这样“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生活,他企图摆脱世俗的一切依赖,通过与命运搏斗的方式获得永恒的解脱。
此时的他孤独,傲视芸芸众生。悉达多遵照新的沙门戒律,学习如何自我解脱、如何禅定。他是苍鹭,是豺狼,是尸体,是石块…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之中,他感觉渴望,克服渴望,继而感受到新的渴望。
悉达多逐渐认识到,从苦修和禅定中找到的仅有的那些极短暂的麻醉并不能使自己找到智慧、找到解脱。于是他第二次出走。第二次出走的路上,他认识了乔达摩—令人尊敬的佛陀,真正的圣人。悉达多聆听了乔达摩的学说,也折服于他“永不凋谢的光芒,不可触动的平和”。可是悉达多是一个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任何学说的。在留下关于超脱的疑问后,悉达多又踏上了朝圣之路。他一边行走,一边沉思。
忽然间,悉达多悟到了,偏执地探求真理和本质不会带来他渴求的神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失去了自我。他一心想让自我消亡,从而找到最后的一切,但是神性藏在自我中。意义和本质并不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其中,在一切之中。
悉达多猛然觉醒,他要河流里生活的声音,存在的声音,是永恒未来的声音。悉达多成为了一个摆渡人,和船夫住在一起,向船夫学习撑船,向河流学习等待、忍耐、倾听。
漫长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怀着悲悯的心俯视一切,他接纳世人的盲目忠诚、盲目强壮和坚忍,接纳自己愚蠢的过去和灼痛的伤口。生活的河流把一切集中,构成客观的世界,构成生命的交响。
悉达多望着河水,从中看见了父亲、自己和儿子。河水痛苦地吟唱着,充满渴望地吟唱着,向自己的目标流去。悉达多不再是一个探索者,他找到了生命的本质。他开始认可每一种学说、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把他和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永恒之中并呼吸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