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时候断断续续写的笔记,想到哪写到哪:
1.小红书旅游打卡,大家都追求一样的机位,明明看到照片就可以了,还是要去拍同样地点的照片,主要还是追求“我”,“我”在这个风景中,一切才有意义。
2.社交媒体属性是“利他”才有价值,写出自我的独特的幽微的体验没什么人看,他人能不能从你的内容中看见自己、利用你的内容彰显自己,决定了你的流量。无论是以前的咪蒙还是后来的GQ实验室都是这样,看似观照他人彰显自身,但这里也没有他者存在。
3.互联网时代的所谓上网冲浪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你既是使用者也是生产者,你以为自己在浏览属于你想要的东西,其实也在为资本贡献着流量,它给你营造一种舒适的“同者”氛围,就很难看到他者。同时人们之间的沟通戾气很大,很难心平气和(因为大家习惯了同者的氛围,对异见者就比较抵触)地交谈,偶尔有,大家都说这是“真诚是必杀技”。我们说同温层,说上网舒适区,被动接受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兴趣筛选出来的内容,我们照着互联网的镜子,它本是那么大,我们可以知道以前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的信息量,但我们只看到自己,耽溺其中,向内挖掘“改造”自己而非认识到主体的珍贵性,永远不满足,想得到他人的点赞认可。但点赞永远只是最低级的体验,就像yyds会削弱我们的感受一样。在这种不断地只看到自我和同者的过程中,世界最终塌陷,指向虚无,没有真实的体验,自我而私人的体验,没有真正地生活过。
4.艺术有神秘感,是谜题,给人他者的感觉,因为你不熟悉,很陌生,需要主动去探求那神秘的暧昧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永远无法全然地用语句描绘出来,观看艺术作品时,总是有一些什么保留在你心里、不为外人知道的。
5.《花束般的恋爱》其实就是这样,只能看到“自己”:你也喜欢和我一样的东西啊。重点不是“你”而是“我”,所以女孩子其实不是很爱男生喜欢的动漫也强撑着看下去,他们一起体验着互联网教会大家的一些套路般的恋情,去养一只猫啦之类的,没有挖掘对方的“自我”,也不认识对方的真实自我,最终分道扬镳。
6.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寻找他者,找到对立的一面,走出信息茧房,主动搜寻信息。譬如说在生活中突然打捞到一片小小的冰山一角,保持好奇心,去挖掘去感受。我们可以见面就不要网上聊天,可以不玩手机就别玩,不要被动刷视频小红书,搜索改变关键词。尽可能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多去欣赏艺术品,旅游的时候追求自我体验,如果不是立志成为博主,那么就不要太想利他的事,而是就自己的喜好来,我们要倾听自己,适时独处、沉默,不要把自己陷入互联网的洪流中。
7.而且点赞这件事也很微妙诶,有些朋友圈的内容你不适合点赞,但评论也不知道说什么,能不能添加抱抱按钮呢。点赞反而疏远了真实的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