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在广州频繁出差了大约半年,我这个北方土著因此第一次经历了可怕的回南天,观察到了广州以村为单位的城市布局,最终碰巧在我结束这段工作之际,我收到了《岭南民俗文化》这本书,印证了我的很多观察,又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
我在广州工作的地方是车陂,所以打开这本书的目录我第一眼就看到了“车陂龙舟景”这个章节。这也是这本书的易读之处,没有从头到尾按顺序读下去的压力,可以直接选择最感兴趣的章节车陂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今年端午节期间,我正巧也在广州,虽然并没有时间去观看龙舟赛,但通过短视频也刷到了各类龙舟赛相关的新闻,还有什么选手都是几十栋楼的房东,或村里给几十万奖金之类的段子。车陂地铁站对面就是一个村里的祠堂,看上去崭新但无人使用,龙舟赛期间我还是看见了祠堂门口张贴的龙舟赛集资的告示。每日下了地铁路过祠堂的过客应该不止十几万,而古老村落的秩序仍然在悄悄运行着。
对我来说,以村为单位的城市布局比北京死板的功能分区更方便,更有活力。比如我在车陂地区工作,办公室旁边就有酒店,酒店旁边有居民楼,居民楼旁边有菜市场,而大大小小各种档次的餐厅应有尽有。而在北京,如果你不幸在CBD办公,那首先你不太可能找到平价一点的酒店,附近即使有居民楼也是高高在上的深宅大院,菜市场和小餐馆不会存在。而有这些平民设施的地区呢,就不会有啥工作机会了。广州城中村那些歪七扭八布局的握手楼,虽然看起来是不怎么整齐,但似乎给了整个社区更多活力,不会变成一个要么白天空荡荡,要么晚上空荡荡的地方。
说到餐厅,我刚来的时候还是按习惯打开大众点评去找餐厅,因为北方的餐厅不论多小都会在点评上登记的。后来我才逐渐发现,广州的小餐馆几乎不上点评,而照样顾客盈门。这真的很让我感慨广州经济的繁荣,和北方肉眼可见的衰败。当然,如果广州的小餐馆上点评,可能周边100米内会有个七八家猪脚饭,确实也很难分辨出谁是谁了。
书中第二个熟悉的名字是珠村的乞巧节。因为办事打车到过珠村,同行的人告诉司机在珠村牌坊下车。牌坊对我来说是个颇为新鲜的地标,当然后来我看过珠江新城附近的猎德村牌坊之后,大概能理解牌坊起到的可能不止是地标那么单纯的作用了。说回珠村,在牌坊下车后就可以看到关于乞巧文化的宣传,这个节日在我记忆中已经消失很久了,真没有想到还能留存在这个岭南古村。《岭南民俗文化》中详细地介绍了乞巧文化在珠村的流传和庆祝方式,今年的乞巧节在七夕前四五天就开始了,我仍然是通过短视频参与的,看到人山人海,没预约根本进不去,其实还挺开心的,因为传统文化仍然有人在传承,仍然有观众。
书中介绍的更大众化,流传更广的一项民俗就是广府饮茶文化了。点都德、陶陶居等连锁店,是只停留一两天的旅行者也必然会光临的。我待了半年之久,自然也是去了不少次。老广讲究的是“一盅两件”,而我们这些外来人,自然都是照着攻略点一大桌子大快朵颐。我也从嫌弃茶点味道淡,到爱上这种闲适清淡的节奏。现在连锁店里本地人似乎不多了,更本地化的茶楼我也无从探究,但车陂附近居民区的肠粉店里,从早上六点多就有老年人开始聚集在店里,点一份肠粉,和老街坊高谈阔论,不急着吃也不急着离开,这应该也算一种更接地气版本的广府饮茶了。
除了广州,这本书还介绍了广东更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如果没有这半年在广州的经历,我可能对这本书并不会太感兴趣,但现在多了这么几个亲切的切入点,让我兴致勃勃地翻完了整本书。进一步对广东其他地方的很多民俗文化都产生了兴趣,可以日后有机会再去旅游看看。个人感觉民俗在北方的流失,比南方快得多,现在我家的春节都没有什么意思了。而岭南地区如此多的传统风俗,能够保存和整理下来,实属幸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