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为了让姐姐的孩子有饭吃,不得不冒险偷面包,结果被剥夺了19年的青春。这是上个世纪的穷人,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在上世纪末的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斋藤茂男以笔名写出了关于泡沫经济下的日本人的作品,人们走出了战后的饥荒年代,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贫困从极端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人们不再为了温饱而工作,而陷入了穷忙和债务缠身的状态,这些人被称为“饱食穷民”。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用一整本书阐述了这种状态的产生。工作、消费主义和新贫穷三者相互影响。
我们追求科技创新,以至于生产力超过了消费力。消费主义社会破坏了生产社会的工作原理,科技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进步,而是为了减少人工的重复计算。生产社会放弃了人工,如今只需有消费欲望,生产就能迅速满足。在破坏了工作的意义后,人们转而试图表现自己这种欲望不是源于人类本性的,而是需要不断刺激才能产生。
人类社会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是纯生产的社会,一个是纯消费的社会。工匠精神被规模化踩踏得支离破碎。机器化和人工智能使得长期工作不再存在,工作伦理逐渐消失。
甚至在优衣库和麦当劳这样的商店里,也推崇无人化来提高效率。我不认为工作仅仅是一种伦理问题,即使是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种地的需求。必要的劳动对身体来说就像润滑剂一样磨炼。即使是富人,他们不需要下地劳动,但他们仍然需要锻炼身体,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公平之处。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我们都需要经历从知识到思维的过程,即使别人咬碎了食物,到嘴巴里也需要自己吞下去。
不稳定的工作关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不稳定,你和同事之间没有紧密的社会关系,你的父辈也无法理解你对工作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被消费主义摧毁工作的社会。
关于穷人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应该反问的是有钱人一定幸福吗?尽管有钱并不能保证幸福,但穷人往往不能成为合格的消费者。
有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即使在现在,有钱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比如马斯克也只能在规则内买下推特一起起哄。加缪在他的处女作《快乐的死》中描述了这样一个角色,他为了财富付出了一切,最终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然而一场车祸夺走了他的双腿,甚至上厕所这样的行为也需要花钱请人帮忙,从那一刻起,他连为这笔钱付出的快乐都失去了。
加缪似乎用这种荒谬的情节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有没有钱似乎成了一种物质。如果你为了经济放弃了做人的尊严,在经济低潮时你很有可能一无所有。现在的社会发展到了这一步,大多数人并不是那种无法维持温饱的穷人。所以齐格蒙特重新定义了消费主义下的穷人。
消费者的世界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追求新事物。不断消费刺激欲望。但实际上真正的艺术是诞生于枯燥重复和乏味之中的。消费主义定义的幸福正蚕食着新贫穷的不幸。
我不确定穷人是否都是不幸的。
我只知道贫瘠感造就了无数心理上的穷人,关于财富自由的界限到底是多少?是三亿还是三千亿?用人的欲望来衡量财富永远是无法调和的。
如果有钱是幸福的标准,那我只能感叹这个世界上幸福的人太多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