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要知道,博物馆或美术馆等这类公共机构不仅是向人们展示某段历史痕迹或某种美的标准,它们向来有保存人类文明结晶的任务和使命。公众通过它们,获取一定的历史和美的知识,也从中获取创作(科技上的或文艺上的,等等)的灵感。总之,人们能在博物馆或美术馆里感受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承前启后的力量,神奇又伟大。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跑遍全球各大博物馆或美术馆,更别提一些可能默默收藏着贵重文物的不知名的同类机构。如果不能为人类文明“跑断腿”,或许纸上游览博物馆,也是一种方式。
菲利普·大卫里奥的《浓缩人类文明的34座博物馆》选取了欧洲34座博物馆,以“美将拯救世界”为主题贯穿这些分布在不同国家、代表不同文化的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讲述与之相关的不同时期的欧洲艺术历史、社会风俗、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在这本书里,完全不用担心看不懂艺术品或文物,因为展示它们的信息与价值,是博物馆的基本工作。
既然美被认为能拯救世界,那么教宗诺望·保禄二世提问:什么是美?菲利普认为,美的定义与标准见仁见智,但美必然与和谐密切相关。有意思的是,苏立文在研究中国美术史的时候,也提出,中国之美,重点在“和谐”。可见,其实外国学者们都注重和追求和谐(平衡),并以此在翻阅这本书时,也可以以和谐为标准来了解和欣赏书中提到的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和谐似乎与书中提到的博物馆不是很搭配。比如近期备受关注的大英博物馆,它既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又是藏品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首的。却遭到六次被盗,安保系统备受质疑。在世界各国人民看来,它所保存的藏品大都是以前掠夺而来的“赃物”。如此实在难与“和谐”产生关系。不过,著者对于英国的印象还是“日不落帝国”。因此,在介绍大英博物馆时,他就用了一首军歌作为开头,并认为馆藏品几乎囊括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
坐落在“永恒之城”梵蒂冈的梵蒂冈博物馆,似乎也不算“和谐”。这里的历史、艺术都与基督教、教宗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有着教宗们的支持,艺术得以繁盛发展。尤其文艺复兴在这里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博物馆也得以收集丰富的艺术品。为什么说这个博物馆也没有“和谐”之美?馆里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展馆,叫石头动物园。顾名思义,这里集中了石头材质与题材的展品,用艺术展现了古罗马曾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国家与社会。
这就是历史。不管和谐与否,它们都真真切切存在过,是欧洲人类发展的阶段性结晶,也是他们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是欧洲人民的民族与文化的记忆,它们使欧洲人民心手相连。博物馆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着,并继续见证着他们的现在和未来。而我们,通过这34座博物馆的过去与现在,了解欧洲的历史与美之所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