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现象,朋友知道我爱到剧场听音乐剧,或知道我买会员只为了听古典音乐,总是会问我一个问题:你能听懂吗?
当然不懂。我对古典音乐的历史所知寥寥,对乐理也是一窍不通,五线谱都不认识。即便是布鲁斯口琴,也吹不出两句。但是,这不妨碍我喜欢听音乐。
菲利普·鲍尔的《我们为什么听音乐》,通过酣畅淋漓的跨学科写作,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听音乐这个问题。他让人了解,我们沉思音乐奥秘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沉思我们自身。
作者并没简单给出答案,而是让我们回到音乐,成为更好的听者。
的确,我在听一些古典音乐教程的时候,发现很多入门教程都是装灯指南,并没告诉我们如何听一首音乐,而是翻来覆去讲作者的八卦、音乐的背景、去音乐厅的着装以及如何出入场等外围常识。这能增加我们的谈资,却并不能让我们在欣赏音乐方面有多少提升。不过,嘉天老师的古典音乐教程却好得不得了。
本书作者通过关注乐理和认知的相交之处,很好地解释了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结合之后,如何吸引我们的注意,引发我们的情感。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压抑的音乐本能,音乐能力都超乎自己想象。他并没给出演化学或神经科学的解释,而是分析了适应性与自然选择论的局限性,认为很难把音乐起源解释为演化产物。他认为,人类确实有共通的声音处理机制,把声音组织成音乐的心智结构,几乎人所共有。
所以,作者认为,心智的应对可以超越文化。他引用了很多音乐家,包括巴赫、舒伯特、莫扎特,也包括披头士、齐柏林飞艇、大卫·鲍伊,也包括童谣、甘美兰等民族音乐,流行乐、摇滚乐、爵士乐。读这本书也是一场奇妙的音乐体验。
我朋友建议我学学乐理,说懂一点乐器,懂点乐理,对听古典音乐更有帮助。不过,完全不懂又有何妨呢,毕竟音乐不是写给音乐家的,是写给普罗大众的。
作者引用布莱金的话,社会声称只有一小部分人具有音乐能力,而表现得却好像所有人拥有这个能力。其实,如果没有聆听和辨别音响模式这种能力,音乐传统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一直强调,我们生而具有聆听音乐的能力。
音乐不是自然现象,是人为建构。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其他物种可以像人类一样创造音乐,还能对音乐有这么丰富的反应,音乐在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有时候会没有文字,绘画,但似乎能在所有社会中都能找到音乐的踪影。
作者认为,人类的心智本来就具有音乐的精神结构,不管有意无意,心智都会利用这些工具。音乐不是人类物种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根植于我们的听觉认知和运动机能,也暗含在我们构建声音影像的方式之中。
他说,除非你能改造人类大脑,不然不可能将音乐从我们的文化中剔除出去。在有些文化中,“我不懂音乐”这句话毫无意义,相当于说“我没在活着”。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不是先听到音乐,再根据背景进行阐释,而是背景直接决定了我们会听到什么。
音乐来自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可以分辨声音,不但可以寻找模式,解开线索,分析数据,还能互相沟通,讲述故事,但这些技巧都需要学习,作曲家、音乐家就是基于人类这些特性,建造起声音的路标,用来引发张力,促进认知,帮我们听到。
作者还说,音乐是一种全脑活动,既需要逻辑和理性,也需要原始直觉,既需要对音高、节奏、拍子、分类做无意识地机械处理,也需要语言功能、动作功能有意识地协调。音乐对智力有作用,对大脑有好处,但这些只是副产品,并不是我们喜欢音乐的理由。
正如尼采说的,大地上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才值得一过。
以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