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感谢友邻翻译,虽然看到有翻译时我已经差不多啃了英文版的一半了(汗)另外这也是我少有的读原文比读译文更通顺的情况可能是原文单词更少一些,翻译出来的汉字更多些吧哈哈
下面回到小说本身:小说名叫“作者已死”,流风大大提到用“作者之死”会更好一些。我个人是觉得两种名字都扣上了故事的核心内容,读完全文之后也会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所以两种名字都挺好。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一行人聚集在一个馆内,然后发生了四起胶带密室,是的没错,一个欧美作者竟然创作了一本密室为主的小说,这十分罕见。连作者自己也在小说里吐槽,现在欧美推理都是那种硬汉派,凶手杀人还搞啥密室啊,直接远远给你一枪然后跑路,方便又实在。侦探你慢慢推理吧,你推个毛线。
咳咳,总之本书的核心就是四起胶带密室。胶带密室其实也就两种类型,一种心理胶带密室,一种物理胶带密室,我印象里好像看过胶带密室的讲义来着,似乎是青稞老师的《胶带地狱》这个记不太清了,应该是吧本书也是符合密室讲义的,物理密室和心理密室均有。
但说实在的,本书确实缺了个亮眼的诡计,四起密室的水平都和“柯南密室”处于伯仲之间。更糟糕的是,作者好像觉得密室解完了就应该光速下班,至于核诡和反转也是空缺的,以至于有种“结束了吗真的结束了啊这就结束了”的观感。虽然作者一直在走仪式感,一会儿就冒出来一句提醒读者,挑战读者,但其实推理节奏有着很大的问题。前期只能推手法,推出了手法也无法锁凶,至于时间线也是最后才给的,有线索后置的嫌疑。更好的模式是推出手法后可以直接利用某种特征直接锁凶,而不是一股脑堆到最后。
作者塑造了两位侦探,一个啥也推不出来,就只能抿一抿凶手动机的菜鸟小女孩侦探,另一个一心破解密室诡计,动机与老娘无关的老太太侦探。这个勉强可以算是塑造的还可以,但人物塑造真的没必要在那里不停的对话,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非常影响观感。
篇幅问题也是很明显,隔壁密室黄金时代和狂乱时代篇幅都更短,但密室数量还更多。本作的作者叙事太过琐碎,如果更简洁明了一些会更好。作者对于节奏流程的设计同样有所欠缺,隔壁《玻璃塔》也是类似的故事,尽管诡计同样不算出彩,但别人写得一丝一扣紧密相连,让读者读完一章就想读下一章,每章都有拉住读者兴趣的点,但本作的白开水写法比起青稞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青稞黑粉之心突然发作),中途一大串情节让人完全不想读下去。
最后做一个总结:本作篇幅冗长,信息和推理密度低,节奏缓慢文笔拖沓。核心的四个密室诡计均平平无奇,属于扔进柯南里你也分辨不出的水平。人物塑造靠对话硬堆,缺少悬疑感也让读者难以一口气读下去。并且存在线索后置,推理和手法割裂,结尾缺少反转点的问题。客观公正来讲我想打两星,但这样一位欧美作者敢于和整个创作风向反着来,在一众硬汉派里走密室不可能犯罪之风,实在是勇气可嘉。有人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但一个坏的开始同样成功了一半,因为坏的开始也总比没有开始好。这样的出道之作还是应该多鼓励鼓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