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令人敬仰的作者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白话文女作家。她于1920年受蔡元培邀请担任北大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教授西洋史和英文课。她影响和启蒙了无数女性,林徽因、张爱玲、冰心等都是她的追随者,学者杨绛曾称她为“才子兼佳人在一身”。她在半个世纪的生活中取得了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但后半生失明并遭遇两次抄家。尽管如此,她平静地相信,头脑发热时期总会过去。她于1976年去世,享年86岁。
这本史书用十六万字讲述了六百年的西洋近代史,成书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民国时期。在当时,新文化运动激励着同时代的才俊们。他们头脑里涌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大潮。无论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还是著书立说,他们始终怀揣着爱国热情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的。
阅读这个时期大师们的作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明显的感觉:热血沸腾。这些文字并没有博取眼球的煽动性,而是内容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充满真诚和力量。
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是多么美妙而伟大的境界啊!即使身处乱世,仍然能成为自己和他人的明灯,至今仍能感染到我们。先生在序言中谈到写这本书的初衷,令人深受触动:首先,多年来深知战争是反文化的事情,但坚信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解释这一巨大缺陷不是西方文明精神,而是研究者的责任。其次,反对机械式教育,注重搜集材料,但发现中文参考书籍匮乏,因此辞去教职专门编写书籍。这一编纂历时数年。
试问,现在还有多少历时数年研究而成书的作品呢?
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一度被湮没,直到21世纪后才重新被发掘,并日益增加影响力,成为中国欧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打开书籍,你会发现竟然有《出版说明》、《推荐序》、《六版序》、《原序》;内容上、下两册分别还有《例言》和《导言》。这些都是作者的用心和努力所体现。同时,这些内容并非空洞之词,而是帮助我们了解书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是导读和拓展,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作者本身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因此,文本既流畅又严谨。
全书共分为20讲,上下各10讲,涵盖了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包括大国兴衰和小国命运。讲述历史不仅仅是记载史实,还包含了作者的思考和见解。
"叙述西洋近代史,最容易挑动民族的感情。陈女士是倾向国际主义与世界和平的人。她能充分赏识国家主义的贡献,同时又能冷静地指出国际和平是人类自救的唯一道路。"
内容就留待大家自行阅读吧。这本书值得收藏。那个时代的大师们是如何从事学术研究的,如何看待世界和独立思考的呢?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在这方面的进步有多少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