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是书评,也不是读后感,拉拉杂杂,写得很乱。读完之后,有那种感觉,就是我多少都得写点什么。
这两个月看书进度很慢,主要精力都用来啃这套大部头的《米沃什传》,将近1500页的煌煌巨著。地铁里捧在手里,既提气,又能锻炼手腕肌肉。睡前躺在床上读,能锻炼脑袋的躲闪能力。
这部传记资料翔实且扎实,基于米沃什的诗歌、散文、书信等作品,又结合了亲人、朋友、同行、评论界的作品和评论,对米沃什一生的文学创作、政治活动、个人生活都做了全面的展现。
读这部传记,可以结合米沃什的作品。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米沃什作品原文,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欣赏米沃什作品的魅力。传记作者结合当时的文学现状,米沃什诗歌也有非常精到的分析,这能让我们看出米沃什真正的文学价值。
另外,重要的是,这部传记展现了米沃什作品的发表背景,将每一本书、每一首诗歌,都放在了米沃什所处的历史环境当中,而且,环绕以他与人的争论、诉苦以及爱恨纠葛。
米沃什决不是一个为文学而文学的人,他是立陶宛人,在波兰、巴黎都是局外人,但他又是一个参与感极强的人,因此,每一首诗都有所指向。在这个背景下读他的作品,能更清晰地了解米沃什作品所处理的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给米沃什的授奖词中,说他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
从波兰到巴黎再辗转到美国,米沃什的每一次选择,都秉承着自己的原则。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想,处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如何能有自信坚持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这是很难的。更多时候,即便我们有心行善,也很难判断历史的走向。
正如米沃什后来自己说的:
我很喜欢书中讲的,米沃什每到一个新的居住地,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写。那些描写充满细节,平淡冲和又意味深长。那是米沃什在融入新环境的努力。
书中还讲到,他在美国大学里,开设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课程,并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进课堂中。也讲到他与爱因斯坦、加缪、薇依等人的来往。
米沃什妻子扬卡去世的篇章让人感动。最后,米沃什不希望从病床上去彼岸,他想回家,最终在他最后生活的城市,克拉科夫,博古斯瓦夫街边的家里,去世了。传记作者细腻地写道,谁知道呢,也许他马上就要见到维罗妮卡了,并引用了一首米沃什的诗歌,其中一句这样写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