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1岁的村上春树出版了《1973年的弹子球》,情节延续了上一年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与处女作相比,这部作品突显了明确的主题,并通过意象设定来完成。
虽然题目是《1973年的弹子球》,但弹子球这一意象在全篇后半部分才第一次出现。村上春树在后记中透露,弹子球这个东西是虚拟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小说和第一部一样,是在厨房里即兴写作的,充满了个人特质。1981年后,村上春树转让了酒吧,成为了职业作家。在后来修订作品时,这两部作品没有改动,可见其重要性。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弹子球》中的三处意象设定,分别是狗、配电盘和弹子球,它们都带有寻找命运的特点,但最终都是走向永别。通过这些设定,可以看出村上春树表达的虚无主义与日本战后进入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致性。
下面将通过分析这三处意象在上下文中的语境,阐释村上春树流露出的虚无感。
在小说中,主人公剃须打扮整齐,穿着西装革履去前女友家附近的车站找狗。林少华的解读认为,狗的意象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主人公找狗可能暗示着物是人非,直子已经不在了。而西装革履在主人公的穿搭中是罕见的,这让人联想到参加葬礼的场面,暗示了与过去的告别。
为什么主人公要给狗吃口香糖也有一定的意义。狗被认为是从外星移居过来的物种,尽管没有证明,但狗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吃的,比如巧克力和特定口味的口香糖。这个细节与前文中提到的“火星人”和“土星人”相呼应,引发人们的联想。
在另一处意象中,主人公郑重其事地把配电盘抛向水库,并念念有词。这个场景可以理解为为一个不能适应社会规则的个体举行的葬礼,体现了抽象的否定。在经历了两次否定后,村上春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弹子球机,弹子球成为了象征一种随机的永恒。在小说中,还虚构了弹子球的历史和人物。
在与弹子球对话后,主人公顿悟并肯定了一切皆流且短的道理。最后一章对田纳西·威廉斯的名言进行了批判,认为我们只能明确现在这一瞬间,过去都只是依稀莫辨的“或许”。在否定了人与人、社会机制和虚拟世界后,村上春树满意地结束了故事,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之路。
总的来说,虚无主义是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一面,表现出他的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就像弹子球的最后描述一样,这个天气让人难以评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