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妮·克莱因(1882-1960)被公认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做出最重要理论贡献的人。她的个人经历非常坎坷,但是在不断挣扎、思考和治愈的过程中,她被内心的动力推动着踏上对早期焦虑的探索之路。克莱因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儿童精神分析,并强调了母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对焦虑的研究。本书的作者陈举在深入研究了克莱因的理论和著作后,提炼出系统化的观点,并结合各种案例阐述了“从克莱因的视角看心理能力”的研究方向。该书的精神分析基点准确定位为“与生俱来”,旨在分析无意识状态和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如何引发儿童的心理问题。所有这些研究为心理学家们在分析和解决儿童甚至成人心理问题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在母亲参与整个孕育过程的角色中,理解、共情和容器等观点在正确抚育婴儿方面具有启发意义。根据克莱因的理论,婴儿是基于与生俱来的“自我”本能来判断“生与死”或“好与坏”的。在生活中,有些婴儿会因为饥饿而愤怒地哭闹,即使母亲已经抱着他,在婴儿的判断中,饥饿会引发死亡的焦虑,而没有提供食物的母亲被视为“坏人”,哭声则是对母亲的抗议和母子关系的破裂。直到婴儿获得食物并感到生命安全和满意,他才会认为母亲是好的,并不仅要满足婴儿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孩子的成长。这个阶段的婴儿可能会用哭闹的方式表达需求,明智的母亲会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不要再用这种方式,当饿了或者不舒服时可以喊妈妈。甚至可以顺势引导他学叫“妈妈”、“爸爸”等称呼。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让他有安全感,知道大人不是拒绝提供帮助,而是有更好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孩子学习用语言与大人沟通的积极性。可以说,这也是母亲的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在母子关系最初建立的阶段,婴儿对母亲的依赖会激发母亲对占有和依赖的回应。大多数母亲会全心全意地将这个婴儿视为生活的重心,爱护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比其他人更能容忍他的哭闹。但是当母子关系进展到需要入学、语言、学习和分离阶段时,由于母亲缺乏经验和技巧,往往无法及时而恰当地引导,最终导致一些儿童不良习惯无法改正,成长滞后等问题。甚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过度依恋和不舍,母亲很难从与孩子的控制和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母亲的这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表现,例如,有些母亲经常给孩子提供选择题,如“爸爸和妈妈,你最亲哪个?”、“奶奶和妈妈,你最亲哪个?”即使孩子已经成年,这类选择题仍会被拿来检测母子关系的亲密程度,比如“妈妈和你媳妇同时掉水里了,你先救谁?”这种限制在这些答案中的母子关系可能意味着母亲没有学会“放手”,一直把孩子的需求和态度作为自己唯一的生活目标来实现和满足,完全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