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古代社会选人制度先进性的体现,让普通学子也能改变命运,居高位。然而,隋唐到明清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士人面临的处境与以往不同。
对于了解宋朝历史的人来说,他们知道北宋时期的文官地位很高,这是文人入世的辉煌时刻。许多人苦学多年,期望能在北国崛起。然而,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只需要很少的官员,士人的命运变得更加不确定。
科举这条独木桥变得更加难以通行,即使幸运地高中,也不能保证能过上优越的生活。金榜题名只是获得仕途的入场券,起点只是最低级的官僚。要实现抱负,士人还需在“选人”阶段不断攀爬。进入元朝后,科举之路更加艰难,甚至中间还停摆了几十年,士人的选择更加多样。
王瑞来老师在《世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宋元变革这个命题,并剖析其对明清社会乡绅阶层的影响。通过士人这一重要角色的选择,作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清晰地描述了时代的转变。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个案,如黄公望、杨万里、赵孟頫等人,以更好地说明这种转变。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并结合作者的分析,我们对那个时代士人的选择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理解对今天的社会也有启发,因为学而优则仕并不是铁杆定律,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宋元变革之间,许多读书人在仕途上遇到困难,他们将目光转向民间,这也成为明清乡绅阶层的雏形。
黄公望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生于南宋末年,成长于元初,这一时期科举制度停滞不前。当时,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是当吏,但这条路同样艰难,特别是对于南宋的遗民来说,他们在朝堂上力量薄弱,大多只能成为中下级官员。黄公望在这种环境中经历了多次挫折,对进入仕途失去了信心,之后从事绘画、加入全真教、打卦算命以维持生计。
南宋政治与经济中心的再度合一,带来了江南地区文化的繁荣,但南宋政治上的“员多阙少”将多数士人推向民间。元朝的科举停摆以及为吏的困难,让士人从各个方面寻找发展机会。相对于其他朝代政治压力和文学敏感的情况,宋元变革时期反而为文人的自由发挥创造了条件,文学和艺术迎来了繁荣。
宋元变革是一个特殊而重大的时期,它继承了隋唐以来的士大夫文化,又为明清乡绅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人一直是古代社会的重要力量,而这次选择的转变,也导致整个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从都城走向地方,从一个独大的局面转变为百花齐放的格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