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鲁冲突”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一次论争,这次论争导致了高长虹和狂飙社从现代文学语境中彻底消失。虽然近年来这个公案逐渐被浮出水面,但《高长虹文集》面世后,百度百科和维基上仍然没有“狂飙社”的条目。这让人感叹,中国的学术问题实际上都是政治问题。
《高鲁冲突》一书将二人论争的狭义因归结为文化专制主义。历代统治者实行了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导致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都缺乏人性自觉,受到压抑而不知反抗,他们成了奴隶却自认为是天命。知识分子受到双重精神枷锁的束缚,除了人性的禁锢,还有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限制。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鲁迅和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是个性解放的积极倡导者。高长虹直接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成为该运动激动人心口号的坚定执行者。他们的内心时刻涌现着文化专制主义的阴影,他们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却无法摆脱它。因此,高鲁冲突实质上是旧的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反弹,他们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迷惑。
《高鲁冲突》的作者在阐述问题时略微偏向高长虹,因为鲁迅只能采取一个折中的态度,将鲁迅塑造成早已理解甚至“宽恕”高长虹的长者,一切都是未明社安徽作家群挑拨的结果。而安徽作家和山西作家之间的相互倾轧则是文人之间常见的老调调。高长虹和狂飙社的最大悲剧是惹怒了鲁迅,中国的文人永远不是独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被当权者用来引导舆论的箭头。因此,那些正常、甚至有些无聊的过去事件都会被挖掘出来作为标本,用于文化论战和政治斗争。在高长虹的悲剧中,与性格有关,他是五四运动倡导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忠实信徒。他尊重自我,将实现个人价值视为最大目标和乐趣。然而,在抗战时期,他遇到了如何与官员打交道的新问题,他反对思想上的权威,对个人品格上的权威更加反感。到了延安之后,他不顾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依然坚持自我,甚至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做了不合时宜的事。这主要是因为他不迷恋权力,憎恶权势,他只想多做实事。对政治的隔膜和拒绝成为他的致命伤。这段话可以称为作者对于高长虹最大限度的支持。
近年来读者的口味明显改变了。其中一方面是对权威的蔑视,这可以视为“五四”精神的延续。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虽然“五四”精神呼吁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但是当下更多的是人们互相谩骂,实际行动较少。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痛骂五四文化人文风“幼稚、可笑”的人,若能模仿一段五四时期的文字,也算是不辱没识字的品格。另一方面是对名人八卦的炒作,但即便如此,依旧没有人关注这个“抢许广平”的传闻,尽管《高鲁冲突》中大量否定了这个传闻。同时,在百度“高长虹”条目下依然寂静无声。
另外,鲁迅近年来受到重视。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和《周家后院》等著作中,以一种平民化的方式重新塑造了鲁迅形象,还有一些带有女性主义特色的内容。但是关于鲁迅的讨论,目前可能主要集中在民间草根层面,属于八卦范畴。而正统知识界还是老调重弹,对于鲁迅的看法和对待“五四”的方式一样,属于方法论而非实践论。关于五四新文化的价值和鲁迅作品的实质与价值,众说纷纭。无论如何,我可以断言,这些讨论最终都与文化讨论无关,始终都是与政治冷暖相关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