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中国电影口述历史研究”立项以来,以中国电影资料馆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已经出了一批历史价值厚重的电影人口述资料。口述档案的记录与整理,在中国电影研究中已经能够自成一派,并且为后续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真实的资料。相比学院和资料馆中的研究员们在做口述档案的过程中更注重时间的线性安排,许金晶和孙海彦编著的《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则更加突出了一种主题线索,即从黄佐临、丹尼到黄蜀芹、郑长符、再到郑大圣夫妻三代电影人对“写意戏剧观”及戏剧/戏曲与电影关系的探索历程。
总体上来说,《一个家族的电影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许金晶对郑大圣在成书期间的访谈,郑大圣在许金晶的引导下逐步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以及艺术理念。这一部分在我看来是本书最突出的内容,并且对当下理解郑大圣导演的电影创作理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包括之前未有谈及的黄佐临、黄蜀芹的研究。第二部分则包括黄佐临、黄蜀芹等人的回忆录以及中国各种文献平台中可以找到的原文。编辑在这里的整理有着突出的两种意义:第一是文选贯穿了三代人之间的怀念与回忆,如黄蜀芹对黄佐临、丹尼的文章记录,以及郑大圣对黄蜀芹以及外公的独特记忆;第二是记录了三代人对写意戏剧观的不同理解和深入发展,在不同时代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这种传承代表着一种家族式内部的“家风/文风”的流传,也代表着中国电影内外兼通的艺术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事实上,《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具有谱牒学价值。谱牒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文研究的重要材料。许金晶在这里将谱牒学方法运用在三代人的回忆中,对黄佐临、黄蜀芹、郑大圣这一戏剧与电影艺术家族的起源、形成、繁衍、分布、发展、兴衰进行了重要的史籍记录。对于中国电影史研究来说,这是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思考价值的。
从程季华等人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开始,中国电影史的编修中更多见的是电影作品(占据着大部分篇幅)、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记录。然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实际上并不只有这三个工种,还有更多的人物应该被纳入其中。《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对电影美术家郑长符的叙述,展示了从一个细微的家族角度上写作电影史的影响。虽然电影史在现有的研究中更多以“电影(作品)的历史”为主要对象,但是“电影人的历史”也应该是一种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的杨远婴教授在十几年前所著的《导演的谱系》一样,电影人的个人背景和求索路径对其创作理念产生着各种影响。在未来的研究或电影史写作中,有必要继续发扬谱牒/谱系研究的方法论探索。例如,电影制片厂制度下的电影人师徒谱系、电影教育结果上的学院谱系、市场化运营中的资本谱系等等。这将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还可能出现“一个制片厂的电影史”、“一个电影专业的电影史”、“一个明星/导演家庭的电影史”、“一个资本生长的电影史”等等。
在电影人的创作中,人生经历的变化会对创作理念产生各种影响。因此,“中国电影口述历史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抢救/补救性质上的电影史工程”,对已有的口述史进行整理和记录。《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在访谈和整理相关的回忆录资料、历史文章等的基础上,以多方面的电影史料呈现了不同历史状态下三代电影人的创作状态和美学风格。然而,口述史仅仅是个人口述,很可能存在记忆偏差和个人美化修正。因此,电影口述史应该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工程。在未来,我们可以多次进行访谈,观察记录电影人在创作上的变化。同时,也应该开始进行年轻电影人的口述记录,并结合长期的观察研究,尽量摆脱资本、宣传、人设等方面的影响,从历史的长期记录中发现电影人在不同历史、时代状态下的真正历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