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到编辑赠书。对方只是要求我点个想读而已。但是我读完还是收获蛮多的。所以特别写一下读后感。
一直对心理学类的书很感兴趣。上学的时候是觉得自己情绪不稳定。回国工作之后是因为抑郁。
但是这本书是另外的感觉。因为觉得自己似乎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更多的是一种爽感。就是有一种终于把某个遇到过的傻逼的恶心之处说出来了的那种爽感。
…..
我很欣赏作者从自己的案例说起。是的,心理咨询师也会有心理问题。这种坦诚也让我震惊了一下。因为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不光是一个人的能力,还有他的境遇,这是人自己控制不了的。想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就没有什么好掩饰的了。
人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都是类似的。遇到什么情况,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心理治疗只是疏导,如果没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境遇,那心理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作者从自己的曾祖一辈的故事开始说起。讲述了这四代人是如何把依赖共生和病态自恋传递下来的。而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并且通过治疗,把它终结在自己这一代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是我们的文化(不是说传统中国文化,而是此时此刻当下的文化)还是很粗糙的。很多长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小孩还是太脆弱了。
然而时代在进步,如果人不一代又一代越活越精致越活越脆弱,如果上辈人吃过的苦,下一辈还要再吃一次,那么社会的发展还有任何意义吗很多问题不是过去没有,而是没有语言去表述他。
上一辈人也是受过伤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所以只能把病态归结为正常的。然而内心郁结的内伤可能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在损耗着自己,或许折了几年阳寿也不可知。
….
本书的基本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既付出爱和关心,也索取爱和关心。但是每个人的比例不同。
有的人更习惯于付出,他们在照顾,关注另一半的过程中获得满足。而另一些人则更习惯于索取,他们需要别人的关注和崇拜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这两种倾向只要适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有一些人只付出而从来不索取。他们永远在关注别人的需求,而害怕提出自己的需求。他们乐于奉献,甚至奉献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因为他们需要在不断的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价值感。
这种人被称为依赖共生者。他们听起来可怜。但也有黑暗的一面。例如他们会试图用自己的奉献来要挟对方,让对方感到愧疚。如果别人不接受自己的帮助他们会非常生气。所以健康的人跟这样的人也很难相处,会因为觉得承受不起而仓皇的人逃离。
另外一种人是病态自恋型。他们恰恰相反。只一味的索取。而对另一半的需求从不关心。因为他们内心对于自我认同有着极端的焦虑,所以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唯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认我比你更优越。
在家庭或者集体中。病态自恋的人的可恶之处在于,他为了维持住自己的主角地位,会不断的操纵玩弄其他成员。联合这个排挤那个,今天说这个不好明天说那个最好。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证明只有我最好,我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要命的是,这两种相反的人格特质之间恰恰有致命的吸引力。病态自恋的人需要有人崇拜自己服侍自己。而依赖共生的人需要有人引导他,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并且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奉献。这两种人的结合被作者比喻成一场舞蹈。一个巴掌拍不响,缺了谁都不行。
总之两人结合在一起之后,依赖共生型的人就被被虐的很惨。这就引出了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帮助依赖共生者走出病态自恋者的控制,找回自爱的人生。
至于病态自恋的人怎么办呢大概很难办。因为自恋狂是很少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的,也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他们会觉得自己比心理医生牛逼多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