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我总是有这种感觉,反正谁也不懂我,谁也不知道我是谁,究竟是什么让我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来。你也知道,如果谁也不懂你,那么谁也不会要求你说明理由。即便是法院也无法要求我说明理由。可死者可以。
感想:本以为只是一部电影,缘于“朗读”的吸引。没想到,温丝莱特留下了太多疑问,让我不得不求教原著。释然,当然只是对“故事”;对感情、历史,太难。
关于电影:也许是时长考量,电影改动了汉娜与麦克最后那段谈话,也缺少监狱长介绍汉娜识字后马上去借阅二战纳粹讨论书籍的情节。重要吗对我来说,是的。它们的存在,使麦克不那么“冷漠”(即使他也可是受害者),使汉娜不那么“麻木”。也许这么描述战犯,不那么“正确”,但对于人性的“理解”,却是通畅、完整了些许。正如书里所,“被监禁的岁月不应该仅仅是赎罪”。
与电影太一样的,还有汉娜抛弃麦克,不像电影里那么“干脆”,以及,汉娜在麦克父亲书房的仰望、憧憬,都能填充、丰满二人感情。就不列举了。毕竟,这已是一部足够优秀的电影,艺术再加工可以理解。
电影最让人感动,也是个人感觉比原著表现更好的:汉娜入狱,麦克又开始为她朗读,录音、寄送。《奥德赛》、《牵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一本又一本、一卷又一卷。回忆与当下穿插,爱与恨流动。汉娜学会写字,麦克收到“小伙子”,相信是头晕目眩的,文字难以触及之处,导演史蒂芬做到了。
关于本书:二战、纳粹,犹太人、集中营、罪恶、救赎...这类书籍电影不胜枚举,这本特别的是,作者是生于了1944年的德国法官。该如何自处参与的当代人,以及他们的后人。
关于参与、经历那段历史的人,被普遍认知的讨论,估计是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汉娜也读过)。电影有一幕,汉娜被法官问得哑口无言时,反问:“法官大人,如果是您,当时会怎么做”本哈德也是在问自己。阿伦特告诉我们如何能不变成“坏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很难。当然,这肯定不是不做的原因。
对于麦克这样的第二代、乃至后代。长期以来,不乏后人是否该对前人行为负责的讨论。本书,就是当局者的挣扎与思考。承认事实,是面对历史的第一步。书里比较有意思的,描写了急于纠正历史错误的年轻人与父母的冲突,改革、推翻,永恒的车轮。
几个关键词:1.麻木。可怕的战犯,法庭上法官、陪审团、律师、听众,疑以纳粹的司机…以及,力求保持冷静的麦克、竭力掩盖秘密的汉娜。麻木是什么人性的克制规则至上防止失控解避责任…可能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隐藏”:“我们”比“我”来得容易。
2.秘密。电影里提到,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部份。什么会成为秘密这里的秘密,超出了隐私。麦克与汉娜的感情,他不敢告诉同学,成了“秘密”;他被抛弃,他怕旧事重提、被伤害时,成了“秘密”;汉娜成了“被告”、汉娜自杀时,更是“秘密”。汉娜也有秘密。秘密,是否可理解为“痛苦之身”麦克把秘密吐露给犹太幸存者(电影里是告诉女儿)后,他释然不少。汉娜文盲的秘密,通过自学战胜了;但他们的秘密,她选择带走。
阳光普照、没有秘密,一定是对的吗但没有秘密,多半幸福。
用一周的时间,为自己和这部电影、这本书的接触,做个交代。不是告别。如麦克说,他写下这个故事,本意是“摆脱”,但最终发现:直面那些存在的“真实”,就是对过去、当下、未来的意义,无论悲伤或快乐。
本想手写可以少罗嗦一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