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个少年的成长,余华以苦难为主题,书写了他心中的哀歌。这本长篇小说实际上是由十几篇短篇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阅读,没有突兀之感。故事涵盖了出生、父母、兄弟、祖父祖母、继父继母、友情、青春期、暗恋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苦难生活印记。其中,第十一章到十三章深入描写了祖父母的故事以及死亡,是整本书的高潮。笔触细腻地刻画了被休的可笑祖母和流浪悲惨的境遇,以及与祖父的相遇。祖父为修桥回家不惜用父亲的尸体换取钱财,以及母亲被野狗吃掉的场景令人唏嘘。这是两个可怜人相互取暖的场面,文字中隐约流露着百年孤独的影子。随后,祖父老年对父亲的恐惧,与小辈的斗智斗勇,以及对死亡的渴望,令人深深叹息。这让人不禁想问,衰老是否一文不值?中国所倡导的孝道是否已经荡然无存?贫穷逼仄的生活是否注定没有希望?他的成年生活是否会有所不同?很难说。这个家族三代的困境无法打破,苦难之花难以绽放,苦难之上只有无尽的苦难。
可以说,余华真的非常擅长写苦难。他的笔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苦难,那种压抑的悲愤情绪,毫无希望的灰暗,决绝地传达给了每个读者,没有喘息的空间。然而,可以说,这本书是余华作品中最为丰富的一部,其中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这本书的延伸,后来的《兄弟》和《第七天》显得松散薄弱,只能在苦难中呼唤求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