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受近期女性主义再度盛行的影响,出版界不少选题都有意无意往女性主题靠拢。这确实是让人欣喜的。比如,向来是男性主导的侦探世界,如今女性因为“女侦探”之名也有了一席之位。当《谜托邦》第一期就挑中女性这是值得称赞的,自然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
不过,翻读之下,却不得不感慨,写推理小说很难,尤其在国内写推理小说,实在太难了。这本《女侦探》集中暴露了国内推理写作的主要问题:题材太受限,作者不自在。这是多年以来的痛点,众所周知的原因,想改变,难上加难。
有了这样的不自在的基础,想看到眼前一亮的出圈作品,有点可遇不可求。我们喜欢福尔摩斯,喜欢菠萝蜜(赫尔克里波洛),喜欢马尔普小姐,包括争议性很大的女版华生,都会发现这些人物设定十分突出、立体,案件(故事)也会在他们角色特性带动下有着不一样的诠释。在这本书中,大部分推理都由某位女性角色完成的,但是不确定是否受了故事篇幅的局限,这些角色都显得比较扁平、单一:总是高冷、神秘且不用参与太多故事情节就能把真相在最后一刻道出来;为了衬托她们的智慧,旁边总有一两位能力略显逊色的男性做陪衬。其实大可不必,与其这样进行角色对比,不如来些CP合作,男女也好,女女也罢,性格上互补,推理中冲突,总比故事十分顺利推进下去道结束更引人入胜。
如果人物设定没法在短篇内交代清楚,直面的不行,侧面也完成不了,那么或许可以利用情节来丰富、弥补不足。推理小说能为读者带来什么逻辑推理的快感和乐趣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让人恐慌又爱不释手的上瘾体验正是有着不同的阅读“供应”,才有了对应的本格派、社会派等等推理流派的分类。借助传说、借助正在发生的事件作案,是书中几篇小说共有的情节设定。解谜与惊险情节应该是大多数推理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但这本书收录的短篇小说,这两方面又“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例如《彼之蜜糖》,要解决的是谁下毒的问题,其实凶手几乎呼之欲出,但男主没怎么在这案件上用力就马上去找外援(女侦探)解决问题——可能还是篇幅限制的原因——这里衔接就显得不自然。另一点是受害者受害关键也有点突兀,前后没有铺垫,读完反而觉得很生硬地在抬高女主的推理能力。
例如《滚!侦探》里,侦探田丰大似乎很清楚自己工具人的定位,可是为了做工具人而做工具人的话,会给剧情带来怎样的影响和作用情节中铜钟杀人又很容易让人想起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里的铜钟杀人环节,在这里,这个故事处理上没有更出圈,但是,凶手这一闭环确实设定得不错。
例如《巨人之怒》,作者选题很好,若是将社会+本格都很好融入这个故事里,一定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个十分讽刺的社会议题,且也在日常中发生着,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只是,小说重在推理,无意在社会问题上多做文章,让人读完觉得故事“少了些什么”,没有足够的升华。社会问题这一点,《灯笼》倒是处理得不错。
如网友们所评论的,这本书中完成度较高的是《灯笼》和《游园惊梦》。不过后者篇幅远超前者,这样比较的话,反而《灯笼》更简练、完整一些。《游园惊梦》写的是民国故事,文笔也偏向“民国风味”,让读者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它也解决了一些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常识性问题:凶手机关算尽地犯案,难道没有人去怀疑,他们不是这个那个专业的人,又是怎么想到、做到且一次成功的那些复杂的杀人动作的很大部分推理小说只顾为读者呈现精彩的推理过程,轻视这个逻辑的处理,大概也是因为读者们也不在意,所以很少有人追究这个问题。恰恰《游园惊梦》里提了一句“一次又一次地演练”,可别轻看了这句交代,它为故事的完整度贡献了不少。
尽管《女侦探》收录的小说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仍要肯定、大力支持和鼓励国内推理作家们继续创作。在如此受限的创作环境下,还能出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就这份心,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出版者,都是让人敬佩的。提出意见不是为了黑而黑,反而更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在推理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只是,到底怎么走,往哪走,还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打磨。
总而言之,《谜托邦01·女侦探》出版意义远大于内容,值得肯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