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从同学那里借来的,用了三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作者高铭用了四年的业余时间接触了各种精神病人,并记下了笔记和录音,整理出了这本书。通过对精神病人的关注,使得大众对于这个不被关注和受冷落的群体有更多的了解,学习并改善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
这本书中展示了不同的案例,但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病人的病情,并没有深入探讨病发原因和对策。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相关专业知识,不愿误导读者,或者作者的目的只是展示精神病人的特征。
世界上有很多具有不同特征、个性和精神生活的人。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的观念呢?比如三大宗教,这是由环境所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喜好,双胞胎之间的个性差异也很大,这个原因可能很难解释。每个习惯的形成都有内心的动机,动机的背后可能是认知或思想。
人们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来源于老师的教导、亲友的告诫、书籍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另一方面是自我实验和经历。我们必须审视习惯的动机并进行影响的评估。有想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坚持和偏执的信念。偏执的个性是源于自信,自信的态度是通过长期的经历形成的,很难具体下定论。坚持偏执不是悲剧就是喜剧,不会让人变得平庸无趣。
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是不同的定义,精神病人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别,比如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相互补充。精神病人大多来自相对收入较高的家庭,作者接触到的是大城市中的病人,而在农村地区可能没有得到关注。生活质量较低的人因为缺乏心情、时间和资本,对疾病容易产生抵抗力。病人的职业背景也各异,有企业老总、公务员、前精神病医生、工程师等。职业与疾病出现之间可能没有特别明显的相关性,有些病人甚至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超过了普通人,比如量子粒子学和玛雅文明等。作者选择展示的案例比较友善,有很强的故事性。
病人在平时看上去都很正常,偶尔或间歇会出现异常。这种异常是由相关专家决定的,如果个性符合正态分布,总会有少数人成为标准的目标。当然,有些事情从不能接受到可以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比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过程,曾经日心说被视为异类,而现在地心说却成为了异类。
每个人都有理性和非理性两面,精神世界是私密的,自然会同时存在正常和异常。现在每个人都非常注重外在形象,整理发型、穿着打扮。但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会诊视自己的精神波动。现实社会有道德、法律等约束,但人们的精神世界过于自由却经常被忽视。我们在身体上对抗病毒入侵时,会提到一个词叫免疫力,预防为主。在精神上同样需要预防,提高精神世界里的正能量,这也是用于抵抗的重要力量。积极地生活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平衡,不能偏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