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两大卷厚度的材料和论述都非常详实。作者王学泰先生从先秦时代的游侠、游士开始说起,但他们的『游』与『游民』之『游』不同。前者是主动选择,为了利益、人生追求等而周游天下。游民则是被动的,由于灾祸、战乱等原因而背井离乡。然而,游民的游只是暂时的状态,一旦条件允许,他们会回到家乡。游民的长期状态和阶层形成始于宋代。在唐代严格的里坊制之后,中国的城市管理进入宋代变为更为开放的街巷制。大城市如汴梁、洛阳、临安等,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娱乐场所『瓦子』遍布全城。因此,大城市里的商业和娱乐活动都非常发达。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力发展遇到了瓶颈,农村涌现出大量闲散人员。这些人自然而然地来到城市,从事小买卖、餐饮、仆役、演艺等行业。这些游民在陌生的城市里聚集起来,形成了与传统宗族社会非常不同的游民社会。游民具有一些共通的性格特质。
例如,游民讲义气。义气是一种互利关系。由于游民的生存状态常常是朝不保夕,甚至需要冒险,互助和互利就显得非常重要。
游民注重短期利益。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使得游民只能注重眼前的利益,毕竟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结果导致游民具有目光短浅,缺乏大局观。
游民漠视规则。规则属于稳定成熟的社会,而游民的世界则是黑暗森林法则主导的。对游民来说,生存常常成为问题,因此遵守规则是奢侈的。
游民歧视甚至仇视女性。游民的主体是青壮年男性,他们接触女性的机会有限,结婚生子的可能性极低。所以他们将对女性的好奇和渴望转化为歧视和仇视。
游民将『发迹变泰』视为最高的人生目标。游民因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他们愿意冒险。由于长期混迹于底层,他们向往成为人上人。游民喜欢一夜暴富、转眼发迹的故事,这种主题的文艺作品在游民中广为流传。
关于游民的性格特质,书中专门写了一章介绍朱元璋。作为出身于游民阶层的皇帝,他成为发迹变泰的极致。他的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嗜杀成性都与早年的游民经历有关。然而,这一章在写明朝的制度上有些偏离主题。
在游民文化中诞生的文艺作品中,作者认为代表作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属于游民阶层,时代背景正是北宋时期城市游民大量出现的时期。《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三国故事,但书中对义气的推崇、刘关张故事中发迹变泰的内核,都体现了游民的意识。此外,这两部书对女性的贬低态度也符合游民的视角。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原型故事在游民之间广为流传,并由底层文人编纂而成。
书的最后部分讲述了游民的组织化,即帮会,如青红帮、天地会等,还有后来的义和拳。这些帮会组织严密,行动隐秘,成员的行为举止受到游民文艺作品如戏曲的强烈影响。帮会的入会仪式、义和拳的发功场面都高度仪式化,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质。
现代社会中,游民并未消失,而是以更加隐秘的形式存在。而游民的一些性格特质,如目光短浅、漠视规则等,在近代经历了百年动荡和磨难后,已经深深地流淌进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